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记录 >> 方志影像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一):负笈应天求真知,志在天下赴梁园

发布日期: 2024-06-27 来源: 本站

  时光回到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北风怒号,天寒地冻,在从山东长山通往河南睢阳的道路上,一个不满22岁的青年,身材苗条,面目清秀,身上背着一个书箱,书箱里除了书籍之外,还有他的细软,左肩挎着一个布袋,布袋里有一把精致的古琴,右手提着一柄带鞘的铁剑,向着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商旅云集、文教先进、隋唐大运河绕城而过的大都会应天府踽踽而来。他时而坐车,时而独行,风餐露宿。既有脱离家庭、奔向未来的快感与抱负,也有心系母亲、情怀天下的思念与惆怅。

  《荀子·修身》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其指范仲淹乎!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祖籍河北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宋太宗赵光义端拱二年(989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徐州。父亲范墉博学多才,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是个管理机要文书的官员。

  范仲淹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范墉一生为官清廉,家无积蓄,在徐州又没有亲戚朋友,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突然遭此不幸,感到束手无策,只得在官府和朋友的帮助下,护送丈夫的灵柩回苏州郊外老家,将丈夫葬在范家祖茔天平山。之后,范仲淹与母亲生活没有来源,靠给人家浆洗衣裳,糊口度日。范仲淹4岁那年,家里一切能变卖糊口的东西都变卖了,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孩子,他的母亲只得改嫁。

  这年,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朱文翰的妻子(初氏)去世,经人介绍,范仲淹的母亲改嫁给朱文翰。从此,范仲淹改姓朱,取名说。

  朱文翰,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长山)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他为人忠厚正直,对谢氏母子十分爱怜。朱文翰与范仲淹的母亲结婚后,到都城汴京工作,而后又任职湖南安乡、安徽青阳、缁州长山等地,范仲淹也随继父奔走游学。

  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个儿子,娶了范仲淹母亲谢氏后又生了两个孩子,范仲淹就生活在一个异父异母哥哥、两个同母异父弟弟之中。

  朱文翰晚年,体弱多病,收入微薄,要养活一大家人也有困难。母亲想让范仲淹学些经商的技艺,减轻家庭负担。范仲淹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便勉强答应。后来,有人介绍他到县城一家店铺里去做学徒,但范仲淹志不在经商,一个多月后他便回到家里,要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读书。朱文翰觉得范仲淹是个聪慧好学并且志向远大的孩子,经商不符合他的性格,同意他继续读书。应该说继父朱文翰不但为人忠厚,没有对范仲淹另眼相看,而且对范仲淹关心有加,爱护备至,所以对范仲淹的影响很大,对范仲淹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朱文翰生卒年不详。朱文翰去世后,家庭生活有些困难。在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花费问题上,时名朱说的范仲淹与朱氏哥哥有不同看法,并且从朱氏哥哥嘴里知道了自己姓范不姓朱的身世,他“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暂时离开母亲,到当时文人学士都十分羡慕的应天府书院求学,他向母亲承诺:十年内中举入仕,然后回来接母亲奉养。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南宋丁黼的《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的记载,认为范仲淹到应天书院读书,不是由于与朱氏哥哥有隔阂,负气出走,而是继父朱文翰的提前安排。按照丁黼的说法,朱家有族人在应天府,是朱文翰的孙子辈。这,范仲淹到应天府求学,可以得到在应天府族人的帮助。我在文章中也曾提及:这个在应天府的朱氏族人,在宁陵有田产,这也是后来范仲淹接母亲到宁陵奉养,母亲去世后在宁陵守丧,以及厝葬母亲于宁陵的原因。但具体线索还需要文献材料的支持。

  无论怎么说,范仲淹来应天府了。他踏着泥泞的道路,在寒风中,“绝江逾淮”,来到了天下士人仰慕的应天府书院。

  范仲淹与商丘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在这里,他刻苦求学,考中进士;在这里娶妻生子,为母服丧;又在这里掌执应天府书院,成为历史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应天府的生活经历,就没有范仲淹的辉煌人生;没有范仲淹,应天府也将缺少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就是说,应天书院的苦读,造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振兴了应天书院;另外,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的大家庭,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给予了孤寒困苦的范仲淹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范仲淹与应天府,恰如赵宋王朝与应天府一样,有着独特的情感和不解之缘。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读书的时候,正是应天书院的鼎盛时期。他十分珍惜这一大好时机,刻苦攻读,立志成才。在这里,有名师指教,与众多的同学切磋学问,又有大量的书藉可供学习参考。他如鱼得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伏天,昼夜苦读。然而,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粥。这种生活状况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扑在学习上,终于学有所成,考中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范仲淹的母亲是1026年去世的,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是1027-1028年。1028年,范仲淹写了著名的《南京书院题名记》,在写到曹诚捐资助学、宋真宗嘉许之,赐匾“应天府书院”时,其中有“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欤鲁堂”的句子。他说,应天书院的名气太大了,像风一样刮向四方,大大影响了像范仲淹这样的天下寒士,奔赴睢阳来学习,因为这里不仅是三百里梁园及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李白、杜甫、高适等文人雅士的惯游地,而且现在的应天书院也如同大教育家孔子在鲁国教育弟子的学堂。他来了,天下有志向有抱负的寒士来了。事实证明,来了,就对了。

  这正是:负笈应天心已决,志在霄壤赴梁园。

1-2.jpg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