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虞城县有一座仓颉墓

发布日期: 2024-10-08 来源: 本站

  今虞城县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角处现存一座仓颉墓,墓前有清代重修的仓颉祠大殿及现在新建的东西偏房各三间。

  仓颉是“造字鼻祖”,被尊为“史皇”“字圣”,也是在虞城县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有活动遗迹的最早期历史人物。

3.jpg

  相传,仓颉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史官,生有神奇的相貌,面如龙颜,长着四只眼睛,而且四目灵光,生下来就能书写,创造了中华文字。因仓颉创造了文字,方便了记录,从而使华夏民族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所以,仓颉被华夏民族尊为创造文字的“鼻祖”和“字圣”,又被尊为“史皇”。

  据1991年版《虞城县志》记载:仓颉去世后被葬在虞城县,即“葬于吾邑利乡亭”(今虞城县古王集乡)。仓颉祠、墓所在地虞城县西北部的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距离虞城县城17公里,祠堂和墓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祠,后半部分是墓地。

  原仓颉祠始建于汉代。由于历史原因,祠堂的院落西部被仓颉小学占用,东部现存康熙九年(1670)重修的1座大殿(殿脊正中间立有“康熙九年重修”字砖)。大殿面阔3间,前为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台阶高0.6米,屋顶为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供奉着仓颉塑像,殿外正前方东西两侧各设配房若干间。

  殿前两株千年古柏郁郁葱葱,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像是“字圣”的神灵依然无怨无悔地在启示和泽被世人。祠后是仓颉的墓地,墓高3米,周长45米,墓四周是约一米高的砖砌围墙。墓前立有一人多高的石质墓碑,墓碑正书:“古仓颉之墓”。仓颉墓祠占地约4000平方米,初为虞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墓的管理员对仓颉墓祠的结构布局和历史变迁以及仓颉造字和去世后为什么葬在虞城的传说非常了解,经常对前来拜谒的客人作详细介绍。

  据仓颉墓管理员介绍,仓颉造字非常执着和痴迷,经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很心疼他,常劝仓颉早点休息,但仓颉根本不听劝说。有一天深夜,仓颉造字疲劳至极,便伏在案上睡着了,这时,仓颉的妻子乘势找来一只“屎壳郎”,将其脚爪蘸上颜色,放在仓颉刚造好的字体上,“屎壳郎”来回爬动,将字体笔画弄得模糊不清。待仓颉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刚刚造出的字体模糊一片,笔画全都分辨不清,他顿时焦急万分,情急之下,怒睁的两只眼睛下方又长出两只眼睛,一下子就辨认出了新造的字体。从此,仓颉就有了“龙颜四目”之称,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奇人。

  若干年后,到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携弟子巡游时,途经仓颉墓地(今虞城县古王集乡堌堆坡村),看到一具裸露的颅骨,孔子急忙将颅骨抱在怀中,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弟子疑惑不解,上前规劝,孔子悲痛之余向弟子解释,他怀中抱着的颅骨上有四只眼孔,这不是造字鼻祖仓颉的尸骨又会是何人?孔子痛哭过后便命弟子就地挖坑筑墓,将仓颉的颅骨重新掩埋。

  到了汉代,当地百姓为纪念仓颉,在仓颉墓前建祠植树,每年春秋举祭,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当地百姓为了让子女聪明智慧学业有成,仍然到仓颉祠焚香求拜。

  据说因为有仓颉神灵的护佑,在仓颉墓周围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从古到今出了很多名人志士,如,北宋时期的状元王尧臣、探花赵概等历史名人都是虞城县古王集乡人。

  仓颉墓管理员的讲述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当地百姓对仓颉造字和去世后葬于虞城以及仓颉神灵在护佑百姓的传说的确是深信不疑,而且世代流传,况且仓颉祠和大殿前的千年古柏以及古书典籍的记载,都给出了有关仓颉传说真实性的有力证明。

  不过实事求是的讲,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文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决非是哪一人所为,它是华夏民族在同自然界长期博弈过程中的觉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历朝历代的华夏子孙在各地建庙修祠、焚香叩拜、如神灵般的供奉他,在为他歌功颂德的同时,又把他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这恰恰说明文字给华夏民族带来的便捷和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仓颉的顶礼膜拜实质也是对文字的一种尊重和认同。

  事实上,不论仓颉生在哪里,或是死后葬在哪里,也不论汉字是否为仓颉独创,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汉字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位华夏民族的子孙都有权分享,都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仓颉作为华夏民族的先人,实实在在为文字的集结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仓颉的卓越贡献,加快了华夏民族把文字作为活动工具的进程,也因为文字的推广和使用,使这个民族从蒙昧和蛮荒状态进入了更加智慧和便捷的文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可以说仓颉被华夏民族尊为“史皇”“、鼻祖”和“字圣”是当之无愧,同时,虞城人民也为虞城大地能和这样一代人杰结缘,共同谱写华夏文明的壮丽篇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备注: [考]

  仓帝墓考

  清·张介

  尝考《禅通纪》云:“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龙颜侈哆,四日灵光。及长,登阳虚之山,临铉扈洛沩之水,上天作命使为百王宪,得河图绿字,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正君臣、父子尊卑之分,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成而记注备,著绩别姓,正名孚号,封介丘以昭于异世,而文治兴焉。治百有十载,都于阳城。丙寅日崩,辛未葬于衙之利乡亭,后世习书者祀之。呜呼!自生民以来,结绳纪事,荒略难稽,仓帝颉始创文字,为斯文开天之祖,可谓大圣矣!

  向闻吾邑之西,维神之宅,列在祀典。而世误作史官仓颉之说,则诚非也。愚观今之墓上有祠,祠中有像,龙颜四目,与《禅通纪》所载者同。又考赵氏《金石录》载熹平六年所立碑曰:“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亦与《禅通纪》所载者同。兼以历代所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语,亦与《禅通纪》所载者同。而黄帝史官仓颉中并无四目及雨粟鬼哭之说。由此以观,则吾邑为仓帝史皇名颉之墓可知也。

  学者读古人书,凡于古人遗迹皆当考其本末,况以万世文治之祖,近在桑梓之邦,而使之湮没不彰,仅与赫连粟、陆百流同留姓名于人间,乌所贵乎考古论世者哉!愚故取而考论之,以俟博古之士详览折衷焉。至其墓地,疑即《禅通纪》所谓利乡亭云。

  (《仓帝墓考》摘自1991年版《虞城县志》)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