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

发布日期: 2024-05-14 来源: 本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根,凸显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魂,凸显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这一科学论断,根源于殷商文化在中原地区存在的基本史实。商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研究“殷商之源”文化,探寻“殷商之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文脉融合,加快推动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工作,强力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商丘市社科联调研组对商丘黄河文化“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黄河文化与“殷商之源”文化的文脉融合的历史渊源

  黄河曾在700多年前汉武帝时代流经商丘夺淮(淮河)入海(东海),商丘地处被誉为河南粮仓的豫东平原,豫东平原是重要的面积较大的黄河冲积平原,是河南省建设豫东平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大项目,此项目就是以豫东商丘、开封、周口三市为主。商丘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火文化)、农耕文明、商业文明等三大文明的发源地,是先商部族的起源地、商王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当代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延续。谈黄河文化,商丘实居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地位,商丘与黄河文化有着历史渊源。从史书记载来看,商丘最早的黄河文化是伦理文化,被称为“五伦文化”,就是黄河文化和“殷商之源”文化交融的结果,是中国的伦理文化的雏形。《史记·夏本纪》记载:契是大禹治水的三大功臣之一。他们是先商时期的第六任先公冥在继承契缔造的黄河文化的基础上对商丘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先商和商朝“前八后五”迁出迁回过程,就是一部斗争史、变迁史,它使“殷商之源”文化和黄河文化融为一体。“三商之源”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殷商文化的重镇,是汤都亳所在地,也是周朝宋国、汉代梁国和南宋初年的都城。实质上“三商之源”指的是:商丘是商部族的发源地、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商朝的第一个都城。殷商起源文化是先商族的主流文化,殷商文化起源于豫东地区,商先祖的有关史实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地区,至今商丘仍有多处与商先族先王相关的历史地名和文化遗迹。黄河大决口后被灌淹的重灾区。公元1128(北宋末年)至公元1855年(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在商丘境内留下了136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故道自西向东横穿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虞城县4个县(区)、26个乡(镇),呈阶梯状分布着任庄、林七、吴屯、新郑阁、刘口、马楼等6座水库和5个国有林场,有河道、湖泊、湿地、林带、芦荻、莲藕、村舍等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址。

  商丘的黄河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一部商丘史记录着各个朝代的兴替史,折射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商丘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我国大古都之一,这里是炎黄、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五帝的重要活动区域,颛顼、帝喾在此建都。从夏商至元明清,历史脉络相延,不曾间断。商丘地名传承的是仁德。燧人氏钻木取火,商丘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商祖阏伯居商丘观星授时、掌管火种,是我国24节气的早期雏形,商丘成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阏伯七世孙王亥驯养牛并发明了牛车,开始与外部落以物易物交换活动,被称为华商始祖,商丘成为商业文明的发祥地。商汤以仁德治国,灭夏建立商朝。周王灭商,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封回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刘邦在商丘芒砀山斩蛇起义,建立汉朝。赵匡胤发迹商丘,建立新国号为“宋”。朱元璋高举“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建立明朝。商宋二字历史延续一脉相承,浓缩了五千年不断代的华夏文明史。商丘的人传承的是文化。以商丘为核心周边100公里的老子、庄子、孔子、墨子、惠子融儒、道、墨等为一体的“圣人文化圈”,挖掘“殷商之源”文化蕴含的元典文化,商丘是老庄文化的元典,是庄子逍遥文化的发源地,是老子、孔子的祖籍,是庄子、墨子的故里。李学生舍身救儿童,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平凡之人做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从此,商丘凡人善举如雨后春笋,“商丘好人”现象温暖全中国就是最好的诠释。商丘的城传承的是忠烈。一城五千年,在同一地点巍然屹立,地上有明清古城,地下是3000年的宋国故城,早晚城墙叠压建设,形成“城摞城”文化现象,堪称“中国古城池博物馆”。“殷商之源文化”研究和品牌建设,需要考古学的支撑。在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开展殷商考古并取得重大发现的基础上,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工作在古城老南关启动,该项目的发掘,发现了深埋在黄河泥沙之下、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曾经居住的宋国都城,揭示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形成的奇特“新城叠旧城”现象。伊尹为中国建立商朝的重要名臣、政治家,也是中华厨祖、中药汤剂始祖。唐朝名将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使唐王朝得以延续。花木兰替父从军,被封孝烈将军。商丘的通达传承的是诚信。商丘古城四门八开,寓意四通八达。《周礼》上说,“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意思就是只有诚信才能通达天下,才能交通通达、心灵通达、事业通达、古今通达。杜甫《遣怀》诗描述了唐代商丘城的繁华:“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现在的商丘,高铁、普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在此形成多重十字交会,开放通达,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二、商丘对黄河文化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黄河文化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商丘使命担当,也是重大发展机遇。市人大代表薛天江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10号建议:“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答复如下: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支持商丘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黄河故道生态保护治,加强黄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继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近年来,河南商丘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引领作用,在“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坚持规划引领先行,突出商丘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商丘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布局和“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总体思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商丘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普查,科学编制专项规划。

  1.坚持规划龙头,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定位,结合生态保护功能和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掌握黄河故道保护开发现状,制定保护目标、划定管控区域,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2022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题主线,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坚持保护优先、时代传承,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提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商丘加快编制科学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开展重大专题规划研究。全面做好《生态商丘建设和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实施专案》编制工作。2020年把“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列入商丘市十九项重点编制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十四五”商丘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主动对接融入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争取了更多的商丘元素、项目进入全省规划,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及省级的项目支持。

  2.强化项目支撑,推动黄河文化公园建设。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商丘黄河故道龙头项目建设。谋划两个大的项目:一是国家“殷商之源”文化大遗址考古公园项目,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殷商文化博物馆、宋国故城(国家级文保单位)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大运河商丘南关段(世界文化遗产)考古遗址公园、商丘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修复保护展示、木兰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旅游风景区、伊尹(中华厨祖、中药汤剂始祖)医养特色小镇、徐堌堆汉墓群(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展示等。二是商丘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长廊项目。该项目包括14个子项目:黄河故道生态长廊、黄河故道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故道康养产业园、黄河故道乡村景观示范区、王公庄休闲乡旅度假区、庄子文化特色小镇、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科普科幻影视城、豫剧豫东流派艺术研究馆、梁园区文化艺术中心、利民古城修复展示、烟云古寨旅游观光景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以国家“殷商之源”文化大遗址考古公园为龙头,对散布在黄河故道沿线的火文化、商文化、微子文化、圣人文化、汉梁文化、忠烈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挖掘,串点连线,全线、全景、全业展现“殷商之源”文化和商丘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推进商丘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实施,丰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内容。依托中国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济阳段,加强沿线生态保护和文化标识建设,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恢复“隋堤烟柳”等历史景观,展现三商祖地、运河腰膂的文化魅力。

  3.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商丘把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纳入重要日程,在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黄河题材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准确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黄河故道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大力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切实做到文化、文物、文艺和旅游相结合。立足商丘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虞城县造字、造酒、烹饪、汤药和教育“五祖”发端起源地和“木兰之乡”,着力于“一县一品”,重点推进民权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项目、虞城县万亩梨花文化旅游观光及利民古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二)立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好优秀黄河文化故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延安视察时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一个明显制约是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任务十分艰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延安市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近年来,商丘市多次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赴延安认真学习贯彻延安精神,学习延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机遇,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扎实步伐。延安东临太原经济圈、南接关中平原城市群、西连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北靠呼包鄂榆城市群,是黄河“几字湾”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着力建设“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红色印记更加鲜明”的圣地延安,扎实迈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步伐。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黄河壶口瀑布、乾坤湾景区享誉全国。以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学习挖掘延安宝塔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学习延安市加强黄帝陵和黄河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快推进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经验,借鉴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做法。

  1.推进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勘探发掘、考古研究工作。商丘已启动2019年国家、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建设,这必将对商丘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黄河故道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和保护管理工作,深入挖掘和整理商丘市文物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黄河故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力度。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工作。比如: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多层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贾艳梅为2015年上合组织峰会设计制作的六国总理肖像剪纸,被外交部定为国礼,她制作剪纸《中俄风情》《一起向未来》。民权县李红玉(柯蓝剪纸第四代传人),剪纸作品获得全国全省大奖。宁陵县刘腾龙毛笔,曾在2010年走进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曾来函给予盛赞,并在全国非遗联展中获“银奖”。夏邑火店宫灯曾在1990年挂上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柘城县“泥人李”泥塑,是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化燧人氏、朱襄氏、葛天氏、庄子、孔子、花木兰等历史名人圣贤的研究。推进乡村史志普及,大力推动村史馆、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发现推介一批历史价值较高、历史底蕴丰厚的古村落。

  2.建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修缮、展示体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发掘保护和利用,是个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站位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全局,着眼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点阐释、利用黄河故道具有标志意义的遗址,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将各级黄河文化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构建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动态保护机制,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环境整治项目大数据库。做好历史文化片区相关文物修复修缮、保护展示项目,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

  3.坚持黄河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黄河故道大堤内外,名胜古迹众多,有华夏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造字鼻祖仓颉墓祠、春秋弭兵之盟的癸丘会盟台、舜子商均墓、中国“第二孔林孔庙”、双塔遗址、古虞国、庄周故里、蒙墙寺、老君台、三陵台等遗迹。文化旅游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是“符号经济”“亮点经济”,进行文旅融合“亮点”品牌研究及项目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策划南宋第一都——商丘应天府南京城考古发掘展示文旅融合项目、殷商第一城——汤都亳城考古发掘展示文旅融合项目与中华第一相及中国历代名相馆----伊尹文化园项目相结合。“中华第一相”——中国第一位奴隶宰相、烹饪鼻祖伊尹建功立业于商丘亳都,即商丘古城东南魏堌堆村,今为伊尹祠(墓)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商丘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与故道所在相关单位、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文保协议,确保黄河故道与相关文物的安全。黄河故道周边的豫东大鼓、豫东琴书、皮影戏、庆丰花鼓舞、二鬼摔跤、锔缸挑、肘歌、刻瓷艺术、金麦草画、帝喾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完好。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发展黄河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传承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推动黄河文化发掘研究利用

  遥望商丘的每一寸土地,大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黄河文明及其深远影响。千年一瞬,商丘大地成为“殷商之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核心要旨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1.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故道的商丘地标。故道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道所形成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正是黄河文化的亮点和核心内容之一,促进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是实现故道沿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深入挖掘商丘有以庄周墓、庄子故里为代表的庄子文化,有以“葵丘会盟台”“双状元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有以黄河故道风情民俗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民俗文化,有以鄂豫皖抗日革命根据地李馆地道战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以清官墓、清官亭为代表的清廉文化。纵观殷商之源地域文化即殷商汉宋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以殷商汉宋文化为主体的殷商之源地域文化主题思想是以民为本、以义为先、以天下为已任的仁德思想。老庄沿泽悟道,李白、杜甫、高适在此游猎作诗,唐代名臣李锡为官清廉、教化百姓,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带着他们的风雅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的风貌。“有虞之源”讲述孟诸泽是四千前有虞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上古著名的部落首领舜就是有虞氏族。虞舜二十九年,帝舜封儿子义钧于商,是谓商均。商均的父亲是舜,儿子是虞思。商均继承有虞氏之号后,将所封的这片“商”地改称“虞国”,建都虞城。“诗酒游猎”讲述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杜甫在洛阳相会,同年夏和次年秋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位位诗人两度相会,作梁宋漫游。加强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打造一批选题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戏曲、歌曲、微视频、图书、广播剧、科幻动漫动画等优秀作品。围绕商丘黄河文化、“殷商之源”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推出一批原创性、影响力强的艺术精品,策划出版一批主体出版物。民权王公庄被誉为“中国农民画虎第一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十大书画村”“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2.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故道拥有数十万亩的林海果园、商丘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天沐湖景区、孙福集万亩荷塘湿地、宁陵县万亩白蜡杆基地、民权县国家级湿地公园及“绿色长城”申甘林带等,被誉为“古老的水上长城”,是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点一线”东扩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商丘黄河故道获得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块金字”招牌。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华青头潜鸭保护地”称号,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定为河南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现晋升为“世界湿地公园”,现已建成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刘口黄河故道游览区。

  3.传承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加强商丘黄河文化的研究,全面调查梳理汇集从古到今商丘黄河文化和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脉络,启动编纂《黄河志·商丘篇》《故道风物志》(虞城田庙故道史记馆展陈文献资料),出版一套20本《商丘文化旅游连环画》;出版《故道鸟语》《故道春秋》等三部曲系列丛书。启动“寻觅黄河记忆,挖掘村落文化”主题采访活动,采访100多位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古稀老人,展现故道风情、故道村落、故道人文、故道生态和新时代故道变化,在《商丘日报》系列刊载。举办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在商丘古城举办《商丘百年照片展》《商丘汉画像石展》,展演《天下清德》《范仲淹》《木兰传》等优秀传统戏曲;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巩固发展黄河戏剧节这一品牌,在商丘举办“商丘杯”全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商丘戏剧《心上的树》获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银奖。第22届黄河诗会在商丘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翻译家参加诗会,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商丘强音。商丘市委宣传部与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论坛;2020年,在商丘召开“商丘与黄河文化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刘庆柱、中美联合考古队中方成员、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教授等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10余人参加,并先后到民权县、梁园区进行实地考察。2023年8月11日,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商丘市举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等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知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齐聚商丘,共同探讨考古学发展前沿问题,推动殷商探源、豫东考古与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工作。同时进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工作站”“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商丘商文化研究会”的揭牌仪式。

  (四)弘扬新时代黄河文化,大幅度提升黄河文化知名度美誉度

  黄河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和繁荣的见证。商丘丰富馆藏文物内容,不断完善展陈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殷商之源”文化和商丘黄河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全力建设商丘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以商丘黄河文化为主线,推进商丘古都城文化,商丘古城景区为核心圈,建设完善商丘日月湖、梁园区天沐湖、睢县北湖、夏邑天龙湖、柘城容湖等城湖景区景点,启动商丘日月湖5A级景区培育,打造城市湖泊观光体验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应天书院”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木兰文化园、木兰小镇、庄子文化小镇、孔子还乡祠、清凉寺、梨园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丰富商丘文化旅游产品。

  2.丰富特色文旅融合资源,打造黄河故道康养基地。商丘是“殷商之源”文化的发祥地,是隋唐大运河的必经之地,现存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商丘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多处文化旅游资源被列入商丘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的项目,以下文化旅游资源被纳入商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自然资源类主要包括:136公里商丘黄河故道、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民权申甘林带、柘城容湖、睢县北湖、宁陵万亩梨园等自然生态资源。文旅融合类资源,主要包括:王公庄休闲乡旅度假区、黄河故道康养产业园、黄河故道乡村景观示范区、夏邑龙港湾田园综合体、商丘清凉寺文旅小镇、利民古城、宁陵梨花小镇等多处特色文旅融合类资源。主题展示类资源,主要包括:豫剧豫东流派艺术研究馆、黄河故道文化创意产业园、民权白云龙山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主题展示类资源。

  3.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响黄河文旅品牌知名度。河南商丘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立足独具特色的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根亲文化、古城文化、朱襄文化、庄周文化、圣贤文化、木兰文化、忠烈文化等,以淮海战役为主线,以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睢阳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睢杞战役纪念馆等为重点,整合商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商丘红色旅游品牌,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为黄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五)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擦亮“一城阅尽五千年”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商丘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抓手,深挖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定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全力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商丘高地,有效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商丘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19.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3亿元。

  1.强化政策支撑引领,挖掘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商丘提出“全力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商丘高地”,印发《推进商丘古都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专案》,深度挖掘、梳理以五千年不间断的商丘古都城文化资源及黄河故道文化遗产。把城市文化提升与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充分把黄河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据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商丘市文旅市场全面复苏,1月28日,据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7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01.27万人次,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44.63%,实现旅游总收入6.2亿元人民币,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47.83%。

  2.坚持改革促动、创新带动、开放推动商丘黄河文化。围绕“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提出 “一城阅尽五千年”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开展“定位古都城、读懂古都城、全景古都城、大话古都城、崛起古都城、探秘古都城、爱我古都城、畅游古都城”8大核心行动。建成并推出商丘黄河故道文化旅游区、商丘日月湖、睢县北湖、夏邑县天龙湖、柘城容湖、永城市日月湖等城湖景区景点,对我市在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民权县申甘林带、任庄水库、百草园艺术中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葵丘会盟遗址公园,梁园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睢阳区通济渠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商丘古城,永城市芒砀山景区、大汉雄风景区等处,针对黄河水利工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开发黄河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湖泊观光体验旅游产品品牌。经过国务院批准、在河南省保留的6个节会之一的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已举办多届,这是华商始祖王亥故里,世界华商朝圣地——商丘承办的全球华商盛事,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之一。举办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环球时报》上整版宣传报道商丘旅游,在《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上通过封面和6个版面刊发《商丘古城——一城阅尽五千年》,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等栏目播出商丘文化产业专题10多期。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电影市场活动在商丘市举行,展示了近年科普科幻影视动漫发展最新成果。参加展会的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技馆等14家科普科技企业,河南影视集团、长春电影集团等25家影视企业,央视动画、华强方特(深圳)动漫公司等12家动漫企业,河南省动漫协会、河南天河影视集团等31家河南影视动漫企业。

  3.坚持重点项目带动,综合开发黄河文化生态旅游项目。2021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发掘和研究寻找殷商文化之源,商丘古城附近宋国故城遗址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各代城市地层常被黄沙封盖,发现并揭示了商丘“多城相叠”“城摞城”的现象。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即培育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重点文化企业)。商丘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商丘黄河文化资源分布,主题展示类资源15处,核心展示园6处;特色展示点1处;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重点博物馆、纪念馆8处。文旅整合类资源30处,重点文旅小镇5处;黄河文化旅游演艺项目1个;4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1家、国家湿地共有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已建成规划建设的旅游公路1条、旅游廊道5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3个。传统利用类资源5处。中国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考古遗址公园和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济阳镇)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宋国故城遗址、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商丘古城、柘城故城等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永城市5处);阏伯台、燧皇陵、白云禅寺、木兰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含永城市22处)。商丘委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展示利用方案》;国家文物局下达专项资金用于文物本体回填及展示利用工程。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体系支持,建立黄河文化文旅融合长效机制。将商丘纳入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区域之一,将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商丘段纳入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建设内容,同时,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完善政策体系,拓宽文旅企业融资渠道,搭建文旅资源、产品与资本对接合作平台,建立文旅产融结合长效机制,广泛吸纳企业、河南华夏文化基金等社会资金参与,推动商丘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明清黄河故道是符合申报世界双遗产的基本条件的,可以将商丘黄河故道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强化顶层设计指导,精准规划定位黄河文化保护利用。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等作出安排部署,力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沿黄地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总体综合开发规划设计项目布局上考虑商丘,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出“高端规划项目”科学编制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商丘段保护宣传展示规划,接续出台文物、非遗、旅游等专项规划,以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根据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出台相关制度性文件,规范建设行为,保障规划的严肃性。

  (三)强化宣传引导展示,推进黄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围绕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培育等,用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编写《商丘黄河故道志》,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殷商文化博物馆,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商丘专项研究方面,仍需要国家及河南省支持和指导,对现有的黄河文化资源广泛宣传,拍摄黄河故道系列宣传片,在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黄河文化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的“根”与“魂”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黄河文化建设与传播应该充分发挥治理黄河主管部门的领导主导作用,提高人民传播交流认识,完善领导机制,增强黄河文化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切实将传承传播发展黄河文化的任务落到实处。文化创新要注重人才培育,而人才培养要注重激发文化创造力。在黄河文化传承传播进程中,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打造出高质量高效率的黄河文化传播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培养结构合理和德才兼备的黄河文化传播创新队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文化传播事业。

  (作者系商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