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从商丘考古成就谈殷商之源在商丘

发布日期: 2024-06-27 来源: 本站

3-1.jpg

  商丘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视察河南时曾指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商丘考古成果逐渐揭开殷商文化神秘面纱,商丘也逐渐成为众多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心中的“殷商之源”。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永城王庄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无疑是商丘文物考古工作重大成就,也奠定了商丘在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地位。

  一、商丘永城王庄遗址学术价值和意义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4月至12月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其中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同时对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工作。村中发现大汶口文化、东周、唐宋、明清等阶段地层堆积,除少量晚期遗迹外,最重要的是发现一处墓葬密集分布的大汶口文化墓地。

  王庄遗址是在2022年初春苗桥美丽乡村建设,治理废旧坑塘中发现的,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同时还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苗桥王庄遗址位于古睢水南岸,经文物部门勘探,其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为永城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遗址。

  在文物部门组织的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了永城大汶口文化玉器,这些玉器有玉环、双联玉璧、玉镯、玉坠,其中的双联玉璧和玉镯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璧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完全一致。玉坠则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岗上遗址的时间为大汶口中晚期,因此可以确定王庄遗址这批玉器也属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这也是永城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的玉器。这些玉器制作精美,展示了几千年前古代先民高超的玉器加工技艺。

3-2.jpg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面貌复杂,陶器群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系统,但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同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是此类遗存在商丘地区的首次发现,该遗址的发掘对揭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王庄遗址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有以下几点:

  1.首次在豫东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重塑豫东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文化格局。

  2.首次在河南境内揭露大汶口文化高等级墓地,并发现多组墓葬间的“有意打破”现象,反映出较为独特的葬俗。

  3.墓葬等级化以及出土丰富的具有礼器性质的玉器等,反映出该地区史前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演进的轨迹。

  4.文化面貌具有多样性,陶器群因素复杂,主体属大汶口系统但具有显著地域风格,可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一个新类型。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永城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石圭。王庄遗址考古队领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向与会专家介绍了2023年度永城王庄遗址勘探及发掘成果,朱光华说具有礼制意义的石圭等器物的普遍出现,表明王庄遗址聚落等级较高,应为区域性中心城邑聚落。

  圭是重要的古代礼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圭的形状扁而长,可能是由石质兵器演变而来。王庄遗址的石圭是后世玉圭的前身,是玉圭之滥觞。龙山文化玉圭是在大汶口文化石圭、玉圭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的。夏代玉圭来源于龙山文化。商代玉圭中有许多尖顶形状应该是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传承下来的。到了西周,这种尖顶的玉圭继续得到传承发展。从石圭的这一发现我们发现了夏商周玉圭礼器来源的完整文化传承脉络,这也为殷商文化发源于商丘这一论断找到了具体考古文物例证。

  商族的起源和海岱地区、东夷族密不可分。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和张长寿在执笔发表于《考古》1997年第4期的《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一文中这样写道:“考古学材料给了我们一条很坚强、很清楚的线索,说明先商文化自东海岸沿着现在陇海铁路的路线从苏北经徐州进入豫东,征服了土著,在商丘一带建立了他的第一个都城---商,这种可能性是可以郑重考虑的。”永城王庄遗址考古发现也充分的印证来这一论断。

  二、宋国故城的发现和意义

  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安阳殷墟遗址发现后,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世界著名人类文化学者张光直根据自己的研究就坚持认为:“殷商文化的前身就源于今天河南豫东商丘地区。”

  在张光直教授的极力倡导下,自199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豫东一带进行了长达20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虽然没能找到商代早期文化的源头和商代的都城亳,但却意外地找到了东周宋国都城城址---宋国城墙。这个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城,终于“重见天日”,并在中外引起了轰动。

  宋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是这一时期全国城墙面积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宋国故城的发现也奠定了商丘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2006年,“商丘宋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5月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在商丘再次启动。3月20日,考古人员在解剖城墙的过程中发现6座唐代墓葬,实证了商丘“城摞城”现象。四天之后,在清理墓葬的过程中,又发现有确切时间记载并且字迹清晰的墓志砖,为明确城墙相叠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证。

  2022年,发现宋国故城南城墙和睢阳古城西城墙的夹角,确定了宋国故城南墙、睢阳古城西墙的墙体走向和结构,南城墙宽度是西城墙的两倍。宋国故城的千年前桑树枝、柏树枝及东周水井揭开神秘“面纱”。

  在城内古地面以下,发现若干东周时期水井、灰坑和灰沟等,出土一批东周时期陶罐、陶豆、陶鬲、陶盆、石刀、蚌镰、磨石等生活、生产用品,发现了鼓风嘴、炉壁、铜矿渣、坩埚等与东周时期铸铜手工业相关的遗存,丰富了宋国故城的考古学文化内涵。

  宋国故城的发现以及对其考古挖掘的发现,验证了史书汉书“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的记载,也充分证明了商丘深厚的商宋文化遗存和作为“殷商之源”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宋国故城的发现,使得‘商族起源商丘’的理论再次出现曙光。

  三、商丘地区其他文物考古工作的发现

  据史籍记载,商丘一带是商王朝、殷商文化的发祥地。为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几代考古学家在商丘进行了不懈探索。

  豫东现代考古从1936年李景聃主持发掘永城造律台遗址发现先商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为开端。在商丘永城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龙山文化和商代遗物。主持发掘的李景聃先生指出:“在豫东商永一带河患淤没、沙田弥漫的地段里,找到了这样的遗址,至少在龙山文化分布的链锁上给寻出了一个重要的脱落了的一环……在龙山文化的传播上,淮河流域尤其是河南的东南,安徽的西北,是一个很重要的联系,这一带必有更大的遗址可寻,说不定殷商文化前身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就有待于考古界的努力了。”

  20世纪60年代,商丘地区出土一件青铜爵,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通高19.7厘米,流尾长17厘米。窄长流,尖尾,流口间无柱,束腰,平底,器身上腹较长,下腹外鼓呈覆盂形。器侧有八字形大鋬,鋬有长条形镂孔,下腹有等距对称的4个镂孔。器底有3个锥状尖足,略向外移。该爵与二里头文化夏代晚期青铜爵相似,又有自己的特点,可视为先商文化之物,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先后在商丘地区进行多次调查和发掘。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二队曾在当时的商丘县坞墙集东街考古发掘了坞墙遗址,在宋集镇半塔村考古发掘了半塔遗址。坞墙遗址、半塔遗址同属龙山文化遗址,存在着大量的先商文化遗迹。

  柘城孟庄遗址,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商丘地区考古发现的一处重要商代遗址。

  1976年冬到1977 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和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商丘柘城县岗王乡孟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时期的文化遗存。遗迹包括房基、灰坑、冶铸生产遗存、陶窑、墓葬等。孟庄遗址的主要出土文物是树皮纤维编制的商代草鞋底,被称为‘中国第一鞋’。

  此外还发现卜骨卜甲共19片,包括7片牛肩胛骨、2片兽类长骨、1片鹿肩胛骨、1片猪肩胛骨、1片羊肩胛骨、1片龟背甲和6片龟腹甲。卜骨卜甲在灼前先钻,钻痕疏密不等,排列无规律。钻痕多呈圆形,直径大的1.3厘米,小的0.4厘米,一般为0.8厘米左右。绝大部分钻痕用钻类工具钻成,少数用刀一类工具挖成。其中还发现了陶文:一个像“五”字,刻于陶纺轮上;另一个刻于残陶罐上,字体像执壶祭享之状,类似甲骨文的“配”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商丘地区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王油坊上层遗址中发现有陶器刻画符号;遗存年代据碳十四数据测定约为公元前2300年左右,略早于夏代初年和商祖契的生活年代。

  “河南永城王油坊上层属造律台类型的陶器中,曾发现两例刻画符号。一例为一陶碗,外面刻竖形符号和X形符号;另一列为高领瓮,肩上刻五个X形符号。”

  这些发现为商丘地区存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演变提供了考古证据材料。因此,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认为,商族起源于豫东、鲁西南一带,王油坊遗址提供了可供研究的重要证据。

  在经过多年的考古和考古学家发现王油坊类型文化存在一个面积广大的文化区域,可以说是王油坊文化圈。该区域以永城王油坊为中心,西至河南开封,东到江苏徐州,北至山东济宁,南至安徽阜阳,跨苏鲁豫皖四省相邻部分地区,属于王油方类型的主要遗址主要有:永城王油坊、黑堌堆、造律台、柘城心闷寺、商丘睢阳区坞墙、睢县周龙岗、鹿邑栾台、郸城段寨、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徽萧县花甲寺、山东梁山青堌堆、曹县莘冢集、菏泽安邱堌堆等遗址。在王油坊周边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内,4000多年前曾生活者一支习俗相同的庞大部族。这就是先商部落的源头。

  20世纪90年代,在张光直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中美联合考古队以商丘潘庙、虞城马庄和柘城山台寺三处遗址的发掘为基础,结合其他考古工作成果课题组建立起该地区史前仰韶时代至岳石文化时期之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中马庄类型史前文化(马庄);龙山文化(山台寺、马庄、潘庙);岳石文化(潘庙、山台寺);大约在晚商时期,形成岳石文化完全过渡到商文化(山台寺、马庄、孟庄遗址)完整文化考古链。

  其中,距今5000年至7000年间的马庄遗址第五层史前文化的考古资料,对于认识中国文明起源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柘城李庄遗址在大房子及牛坑的考古发现。张光直在来信中曾说:“这是我们头一次发现上面写着‘商’的遗物。”

  二十世纪以来商丘地区考古工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坞墙遗址,半塔遗址,孟庄遗址,潘庙遗址,王庄遗址…等诸多人类史前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商丘史前文明和史前文化的最灿烂一幕。相序发掘出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岳石文化,乃至晚商文化为特征的考古文物,为商丘的史前文明提供了完整考古文物链。也验证了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历史论断。

3-3.jpg

  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曾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题为《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学术报告,讲到北方黄河流域而言,在北纬34~35度一线,即今曲阜、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天水一线,可称为三代王都线(历代王都也多集中在这条线上)。可分为三大板块:周秦之域在西,称之为周板块;夏、晋、东周之域在中,称之为夏板块;商及宋、卫、齐、鲁之域在东,称之为商板块。这或可说明商在东方,源于商丘。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先商的起源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从古代典籍文献的记载上,还是从大量的考古证据上,先商起源于豫东商丘及周边地区是有确凿的历史证据的。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三商文化”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的论断是有牢固历史证据支撑的。

  如今宋国故城的考古挖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而永城王庄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既说明了王庄遗址文物考古工作得到了中国考古界和历史文化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又是商丘文化历史考古新的伟大成果。王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商丘地区乃至河南省内大汶口文化重大发现的空白,改变了豫东史前文化的历史状况、为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提供了历史实据,这无疑在商丘考古文化史上是一次惊人的考古发现。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商丘的文化考古工作再创辉煌,为商丘殷商探源工程做出重大贡献 。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