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全国县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永城市地方志资源利用为例

发布日期: 2024-05-14 来源: 本站

  摘要:地方志资源包括地方志书、年鉴、地方文献、家谱、地情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性文献。它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发展状况,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整理、改造、加工和宣传等形式,对地方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使地方志资源在服务领导决策、促进项目建设、培植本土文化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当前,全国县一级的地方志部门在本地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低、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和方志馆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导致本地的地方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影响了地方志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如何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社会大众走进方志、了解方志、利用方志,是当前和今后县级方志部门发展的重点。本文以永城市为例,对其地方志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理清了永城市目前在地方志资源利用方面的工作现状,并以个案的形式分析永城地方志资源利用中可采取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完善地方志资源利用体系建立、深入推广地方志资源利用成果、加快地方志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等,以此推进《地方志工作条例》在县级史志部门中更好地得到实施。

  关键词:地方志;资源利用;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志,是系统全面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被视为一方之全史的地方性百科全书。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视编修地方志工作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41年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1942年,《陕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公布实施,第一次将修志工作写入政府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提倡整理和编修地方志。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提出“编写新的地方志”。改革开放后,各地普遍建立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启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文件,要求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地方志进入依法修志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地方志事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4年,习近平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对中国扶贫志编纂作出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也陆续下发文件,对地方志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地方志事业作出全面顶层设计。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修史修志”。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

  永城位于中原腹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遗存丰富,拉开了永城大地上人文历史的序幕。春秋战国时期,祖籍永城的孔子与宋国的墨子、庄子开创了辉煌的华夏传统文化之基。汉梁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汉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源泉和支撑。商周时期,永城区域内就设有永国、焦国、酂邑;秦时期设有砀郡和砀县、酂县、芒县等治所;西汉至隋期间,相继设有建成侯国、建平侯国、敬丘侯国和太丘、临睢、龙亢、酂、砀等县。隋大业六年(610),废除辖内诸县置永城县。到2024年,已设置永城县1400多年。永城作为千年古县,堪称方志资源大市,历史底蕴深厚,方志遗产丰富。近年来,永城方志部门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修志工作为重心,统筹推进年鉴、地情书、志书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永城市地方志资源所发挥的成效

  存史、资政、教育是地方志的最根本功能,永城方志部门紧紧围绕这三项基本功能,主动整合地方志资源,不断拓宽工作途径,积极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为把永城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添砖加瓦。

  (一)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发挥永城“智库”的资政功能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官修读物,上至起源,下至成书之日,全面系统地对当地历史进行了真实可信的记载。其首要任务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权威详细的资政信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永城市方志部门多次向市交通局、规划局提供《永城市志》等地情资料作为参考。自2013年始创刊的《永城年鉴》,实事求是记述了永城每一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各界人士了解、研究永城提供了基本资料。编纂的简明地情读物《永城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准确记载相关信息,同时配有详细的表格,内容翔实地介绍了永城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并重点介绍了永城市最新的经济文化民生建设动态,是了解永城的指南型读物,在展示永城形象和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方志部门还相继参与了永城市旅游文化景观设计、规划展览设计、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工作,参与了市级重点项目——永城市博物馆、抗大四分校、鲁雨亭烈士纪念馆、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纪念馆的论证、布展和开发,参与了市内许多道路、桥梁、巷道等地名的命名,为新时期永城城市形象打造及营销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持。

  (二)修志编鉴写史,发挥永城“志库”的存史功能

  永城方志文化资源丰富,留存下来的旧志文献较多。方志部门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制定了旧志文献点校整理规划,组织开展旧志点校整理工作。相继点校、编纂出版了清光绪版《永城县志》、影印了明嘉靖版《永城县志》、制作了清康熙《永城县志》电子版等一系列的文献资料,给专业研究人士和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永城地方历史文献资源。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地方史文献研究,编纂完成了《永城文史》之《永城探源》《汉兴芒砀》《名人荟萃》《诗韵永城》《文苑艺海》《风俗民情》《民间故事》等7卷本丛书,对于发扬光大民众爱国爱乡的精神,宣传永城汉兴之地的名片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近些年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保存记忆、留存历史,方志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乡镇志编纂工作,如《马桥镇志》《刘河镇志》《顺和镇志》《陈集镇志》《丁集村志》《盛营村志》等相继出版,同时指导编写完成了《永城市人大志》《永城市政协志》《永城水利志》《永城金融志》《永城矿产志》《永城教育志》《永城卫生志》《永城市土地志》等一系列的专业志和部门志。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国史、方志、家谱是打开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把钥匙,为赓续历史脉络、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族谱也称家谱,是旧时维系宗亲关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华夏民族文明延亘的一个标志,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也是人们研究民间风俗的重要资料。在永城,家谱的传承形式极为广泛,数百年来,除战乱和灾荒年外,续修家谱的活动从未停止过。目前,永城方志部门参与指导续修的家谱主要有高氏、侯氏、蒋氏、蔡氏、吕氏、赵氏、刘氏、夏氏、陈氏、黄氏、练氏、丁氏、魏氏、齐氏、张氏、韩氏、萧氏、董氏、窦氏、秦氏、孟氏、王氏、朱氏等几十部。在民间修谱过程中,方志部门帮其树立了严谨科学的修谱观,对新谱的体例、内容、谱图、排版、印刷出版等进行指导和规范,杜绝续修家谱中容易出现的爱慕虚荣的毛病和局限,使谱牒更真实可信,从而更有利于地方姓氏根亲文化的传承。

  (三)整理开发方志资源,发挥永城“知库”的育人功能

  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意义。一部地方志就是记载一方水土之上的人和事,就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永城方志部门积极主动利用方志资源,以方志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全市学子上好“开学第一课”,引导青少年养成自觉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土记忆,厚植家国情怀。同时,为加强读志用志,扩大志书赠阅范围,将图书馆、学校作为史志图书的重点赠阅场所,近几年累计向社会各界赠送各类永城地方史志图书16000余册,提高了地方志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史志永城”微信公众号和史志短信进一步提高史志覆盖面和影响力,每年“史志永城”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50余篇,受众数十万人次;每年推送史志知识短信20余期,受众5万人次左右。此外,还利用“永城历史网”对外发布史志文稿、信息,每年点击量20余万人次;报送的信息每年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中国方志网、河南党史方志网等平台采用30余条(次),信息采用量位居河南省县级之首,永城方志工作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不断提升。

  (四)精编地方史志,发挥永城旅游资源的“信息库”作用

  永城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邑大县,随着闻名全国的酂城造律台、黑堌堆与王油坊、王庄等30余处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秦汉以来的文化遗存比比皆是,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国重大考古发现5处,充分显示了永城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享有盛誉的人文荟萃之地。如孔夫子避雨处、秦汉砀城遗址、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墓、夫子崖、汉代画像石墓、文庙、刘邦歌风台、张飞寨、三星观、均庆寺古井、郭塔、文石塘、紫气岩等古文化资源,这些遗址遗存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因为被合理开发为著名景观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在旅游资源的探寻过程中,地方志无疑是最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库,为当地旅游业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信息。同时,从地方志中人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过程,纵观地方历史与社会变迁,使方志文化资源得以世代传承。为了全面挖掘整理永城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追寻先民沧桑的足迹,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对外宣传永城的旅游资源,永城方志部门先后编纂出版了《永城通史》《永城民俗通鉴》和《厚重永城》三本方志经典著作。

  《永城通史》全书共计8编32章117万字,图文并茂,是系统记载永城历史演变和民间风土民情的大型工具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史料性、学术性、权威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永城通史正本,也是到目前为止凝结永城历史文化最为专业的鸿篇巨著。重点记述了永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风物、民俗和知名人物介绍。主旨是使读者了解永城自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抢救性挖掘记载正在消失的地方历史人文痕迹,从而更好地凝聚永城人的乡土情结,激发作为永城人的自豪感和向心力。

  《永城民俗通鉴》全书共计24章110万字,图文并茂,是整个豫东地区第一部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民俗史志,通过把历史形成的鲜活的民俗状态记录在案,让今人和后人能够从中具体地了解和认识人们曾经创造了怎样的民俗文化,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种民俗文化之中,就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俗文化精神。从而更加有利于挖掘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永城非遗民俗的传承,打造永城文化品牌。

  《厚重永城》全书共计100万字,是为庆祝永城设县1400周年而编著。书中除丰富的历史资料外,还设有专篇记述旅游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永城旅游资源,并以表格的形式将永城境内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名录,结合地方志资料对旅游业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宣传,不仅可以满足现如今的旅游者最基本的单纯度假、消遣、散心的基本需求,而且通过获取人文知识、领略地方风情的方式,使其受到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层次文化需求。

  二、永城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志利用机制不健全

  自古以来,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修志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对地方志工作持有“重修轻用”的观念,认为地方志的工作就是普通的修志,没有将后续利用及宣传进行深入考虑,使得地方志社会影响力一直不高,人们对地方志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存在偏差,造成地方志资源的利用度明显不足。近几年,永城市虽然坚持修志为用,深入发掘地方志资源,积极拓展地方志研究领域,主要领导在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上逐渐重视,但方志文化作为永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的认识方面仍然不足,且未形成具体的永城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导致全市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处于分散状态。方志部门未直接参与永城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规划,导致专业人士匮乏、财政保障不足,种种因素都直接影响并制约了永城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致其不能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方面的必要功能。此外,永城市方志部门对地方志资源进行相关调查及研究不够深入,编制关于地方志资源利用的发展规划还不够专业。在督导各乡镇、街道的地方志工作方面仍然局限于编纂业务,具体的利用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职责所限,具体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二)社会对地方志资源缺乏认知

  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热以及历史文化书籍的热销,促使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了强烈需求。但是就永城市而言,地方志工作还未完全跟上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脚步,没有深度融入互联网平台,缺少新媒体意识,导致地方志资源数字化程度低,把资源变成文化的动力不足。由于地方志资源单调、质量不高且利用不到位,人民群众自然对地方志了解就少。目前,永城市虽然也有开展与地方志资源利用相关的活动,但方式方法、形式及载体等都缺少多样性,在提供更深层次的资政服务功能、建设永城地方志数据库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和不足。虽然方志部门对于在地方志资源利用方面读志用志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没有来自决策机构的实质性规划,没有将地方志的资源利用计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虽有口号,但缺少行动。在向领导宣传读志用志方面,也只是单纯向领导赠送志书、年鉴以及地情书等,至于这些资料领导能参考多少?利用情况如何?都没有跟进和随访。向民众宣传读志用志时,也仅仅是在和挂钩社区进行文明城市创建时向民众赠送市情手册和地情书,地方志虽然在各级图书馆有摆放供群众阅读,但社会化普及性明显不足。由于地方财政供给不足,每套志书的印刷和出版数量难以满足普发性要求,党政部门和全社会尚没有形成大力推广利用地方志资源的舆论氛围。此外,地方志书自身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纸质志书的低时效性和体量大不便于携带、专业性强、可读性差等,加之方志资源的创新力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致使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地方志研究队伍建设滞后

  读志用志的前提是编志修志,编志修志的工作又要靠人才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城虽先后开展了两轮修志、旧志点校,乡镇志、专业志等编纂工作也全面开花,但是对于永城历史及区域发展来讲,资源开发程度尚且不够,宣传效果尚不够理想,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都受制于地方志工作力量的欠缺以及专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目前,永城市方志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偏大,专业人才缺乏,加上领导部门对编纂地方志并没有一个十分透彻的了解,不能准确估算现有的人才队伍与修志任务的科学配比,导致史志部门“小单位、大工程”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永城市方志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永城市史志部门在职18人,需要承担三轮修志、小康志、扶贫志、特色乡镇志、年鉴、古籍点校等地情书的编纂工作,加上地方志部门的体制问题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方志机构中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员即将退休,年轻力量心浮气躁、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不足,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历练和提高,使得方志工作队伍知识结构失调、政治地位偏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不能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地方志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了地方志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地方志从业人员安于现状,没有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加之没有形成竞争和危机意识,导致地方志事业的创新力不足。目前,永城方志部门虽然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进入了一批文化水平和素质较高的方志人才,但比例仍然不高,且招考的人才文史类占比较少,对于地方志资源利用急需的管理类人才几乎没有招录,业务能力和文字素质参差不齐。

  (四)地方志数字化程度较低

  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明确的工作任务。但目前的永城方志部门由于受设备和经费限制以及领导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致使近些年永城市的地方志资源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没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当前,永城对于方志出版物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尚未实现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同步出版上线,现有的数字化手段仅限于书籍、配套光盘等,在数字图片和可视资料等方面的认识和技术投入还不到位,还不能完全实现永城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方志成果数字化程度较低、覆盖范围较窄,尚未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永城历史网”部分栏目内容更新不够,在信息提供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方志馆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市23个乡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专门的方志馆较少,大多是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混合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志的传播效果。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志资源利用长远规划不够专业

  地方志为官修书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具有周期长的特征,短期内看不出成绩,就传统志书而言,从启动到成书平均要花费七八年的时间。同时这项工作无关名利,方志部门更是处于行政部门的边缘地带,因此多年来史志工作没有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方志部门虽有中远期工作计划,但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足。方志部门受制于此类的各种原因,还没能跳出传统方志工作的惯性思维,在资政服务功能上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预见性,使得地方志在文化领域的竞争力急需提升,地方志事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经费不足以及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致使地方志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无法顺利开展。

  (二)社会对读志用志缺乏了解

  现阶段,受缺少服务设施、资源分享平台、资源利用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永城与全国其他县级方志部门一样,对地方志的利用方式尚处于半被动状态。对于常规性的地方志资源,例如《永城年鉴》《永城手册》《永城史话》《永城民间故事》等图书赠送范围比较局限,多为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服务,普通读者很少接触到。而《永城县(市)志》《永城通史》及其他的地情文献又因体量大、印刷出版成本高、成书数量有限等原因,几乎只在图书馆和地方志系统内交流,面向社会特别是普通大众的较少,对外宣传及影响力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永城地方志资源利用效果不佳。同时,缺少对外宣传窗口,目前只依靠永城历史网、头条号及微信公众号等简单的方式对地方志资源进行展示,形式较为单一且被动,无法直接满足群众对地方志文化的需求。

  (三)地方志资源开发再利用能力较弱

  目前,永城市方志资源开发再利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不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古籍文献晦涩难懂,无法正常阅读,更谈不上使用。方志部门只看重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推广利用这个最终目的,地方志产品问世出版后大多被束之高阁,除了系统内部交流外,社会大众能够阅读者寥寥无几。同时,还存在地方志资源出自多家的现象,如政协、文联、文化、历史研究会等部门各自为战,史志开发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缺乏深入调研和考察,有的考证资料不够充分,有的只是照搬地方志上的历史记载,没有经过权威而科学的专业认定,大多是粗制滥造、各持己见。地方党委政府在制定地方志工作规划中,没能重视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导致开发出的地方志资源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高效的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

  (四)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以永城方志部门为例,工作队伍存在新老交替断层、专业力量不足、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兼具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高者少之又少。二轮志书编纂时主要还是靠老同志,部分年轻同志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浮躁,在志书编纂后也因各种原因而转岗,编修地方志资源的专家型人才、旧志文献整理的学术型人才、地情研究的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在地方志资源的利用方面,缺少新媒体运作的专门人才和美术摄影方面的艺术型人才。此外,方志部门在处理行政事务和方志业务的多重关系上还存在畸轻畸重的现象,在职方志人员还得抽出专门力量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在现有专业力量的培养上,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敬业不够,地方志的年轻力量基本属于“散养”状态。专业队伍配置结构不合理,方志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只依靠老带新和自主学习难以满足方志工作需求,加之甚少开展学术交流、专题论坛,缺少系统培训交流,导致全市的志鉴成果质量良莠不齐。

  (五)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永城市虽然地方志资源丰富,但很多志书没有专门仓库储存,只能临时随处堆放,查阅起来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新时代的方志工作应当找准时代定位,通过挖掘方志资源、学术研究、传承利用等手段,将地情展示、文献收藏、数字服务、文化研究等融为一体,积极推动建设永城方志馆和地方志数字信息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志文化品牌。另外,因受印刷成本以及出版数量的限制,纸质书籍无法广泛而方便的供普通群众阅读,但数字化信息库的建设就能打破这种局面,使社会方便快捷的查阅所需资料。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地方志资源利用效果与社会互动效果不理想。

  四、县级方志部门加强地方志资源利用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地方志资源利用体系建设

  1.优化地方志资源利用环境。一是健全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机制。从组织保障的角度来看,要制定职责明确、体系严谨的工作制度,完善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的管理规程,构建促进地方志事业快速发展的体系;从协调保障的角度看,要设立包括财政保障、激励、奖惩、表彰等举措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与承编、协编单位建立相互支持配合、长效协作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将任务分解细化,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形成工作合力;从质量督查的角度来看,应当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和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严格督查把关,将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和检查范围,以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执政能力与公信度的考核中。县级方志部门还要把地方志文化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现有方志成果的宣传力度,使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地方文明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县级方志部门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重点是编制切实可行的地方志资源利用工作规划,在制订规划时,应当立足当地方志资源现状,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近、中期规划,特别是数据库、方志馆、地情网等顺应时代的资源利用平台建设方案,做到既能重点突出又能统筹兼顾,确保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要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地方志工作条例》,增强全社会依法修志的意识,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从依令编修向依法编修转变。三是申请财政资金支持。县级地方志的编纂、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作后盾。然而,全国大多数县级方志部门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限,除向财政争取项目经费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商业化运作等多种渠道筹集经费。也可以利用销售出版成果、课题研发等运作方式募集资金,不断拓宽地方志资源利用新途径。最为重要的是,县级方志部门要注重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拿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创新地方志资源利用方式。一是创新读志用志渠道。县级方志部门可以开设名家讲坛,举办地情知识讲座和地情展览,宣传普及方志文化,邀请专家在学校、图书馆等场所举办讲座,开展征文、竞赛、有奖竞猜等方式让社会大众增加参与度。二是拍摄专题片、开辟地情专栏。县级方志部门可以与电视台、电台以及报社等大众媒体合作,由方志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及影像素材,拍摄地情文化专题片,制作地情文化节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潜移默化中接受史志文化。也可以与报社紧密合作,由方志部门的撰稿人定期供稿,在报纸上开辟地情专栏。三是利用多媒体影视制作的平台优势,制作影像志,栩栩如生地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汇聚成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增强地方志资源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拍摄影像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方式,是让地方志资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有效载体。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志资源信息产品。县级方志部门要以现有的地方志资源成果为基础,开发一些可信度高的且具有深刻内涵和参考价值的地方志信息产品,如教材简读本、资料汇编、专题汇编、短视频等,积极服务于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外来客商前来投资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地情文化咨询服务。

  (二)拓宽地方志资源利用途径

  1.找准紧跟时代和服务民众的结合点。县级方志部门要深入打造地方志精品成果,涵养并利用好方志资源,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服务地方、服务民众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推广地方志文化资源。以永城方志部门为例,从2021年正式启动了《永城通志》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目前,《永城通志之民国卷》已完成点校,该书为《永城通志》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共19篇58章110万字,记述了永城1912年至1949年期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风物、民俗和知名人物等。该书内容全面,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研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珍藏价值,填补了永城没有民国时期县志的空白。《永城通志之古代卷》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正处于编辑组稿当中,已收集相关文字史料1000余万字。与此同时,还围绕通志启动了一批史志系列丛书的编写,如《永城地名志》《永城姓氏志》《永城地情志》等。

  2.转变地方志资源利用的形式。县级方志部门可以发挥职能优势搜集拟招商地区的地情资料和志书、年鉴,提供给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招商引资决策部门,以便做出科学决策。要主动整理编纂本地的招商引资项目目录和有关优惠政策,并将其编纂到年鉴当中,为中外客商提供地情服务。要发挥志书的教化育人作用,主动地把方志相关资料提供给易接受的人群,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如可以把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编成辅助教材引进课堂,让中小学生了解当地历史,使其更加热爱家乡。

  3.拓宽公众传播渠道。以永城方志部门为例,2016年,开始对《永城历史网》进行改版升级,推进史志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加快市志资源数字化步伐,提高了市志资源的利用效率。到2023年,《永城历史网》资料信息量过亿字,查阅浏览总量达500余万人次,年查阅浏览量突破40万人次,实现已出版志书、年鉴资料部分数字化、可视化。此外,还开设了永城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以与手机显示最相适应的界面,通过美观的页面、合理的分类、科学的融合,便利的浏览查询,实现随时、随地、更加广泛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地情信息服务。县级方志部门还可以通过电视台、报纸、公众号等媒介向社会宣传地方志成果,普及地方志知识。还可以通过编纂地情书刊、举办专题知识讲座、拍摄专题影视片、制作地情影像资料等,为社会各界展示地情文化研究成果,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情文化服务。另外,县级方志部门可以与新华书店、图书馆等部门协作,开设地方志资源成果展示专柜,搭建地方志资源传承媒介,不断促进地方志资源成果的转化和普及。

  (三)提升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打造地方志数字化平台。县级方志部门应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造以地方志资源数据库为代表的地方志全媒体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地方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三级联网。要树立“互联网+地方志”的理念,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逐步建成县级方志网、地情网、地方志书数据库、地方志公众微信平台。此外,还应建立地方志资源的管理和检索系统,以数字化的方式编制区域内地方志数据信息化,以利于读者能够快速检索并获得相关信息资料,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

  2.推进方志馆开发建设。方志馆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是集保管、研究、编纂、咨询和展示为一体,具有公共服务性特征的基础设施机构。早在2017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筹建方志馆,一般地区也可以在图书馆设志书室。”永城目前已将建设方志馆纳入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并提请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方志馆。县级方志部门的方志馆在选址方面,可以选择外观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式建筑,体现地方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建成后应向社会免费开放,供民众参观及查阅资料。方志馆内部展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参考各级博物院(馆)的做法,设置放映厅、导击屏,避免做成单纯的图片展,确保实现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地方志队伍建设

  1.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培养。由于地方志资源产品的编纂涉及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县级方志部门的修志者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地方志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及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县级方志部门要鼓励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在职人员水平,培养复合型方志人才。要采用学习班和专家讲课的形式,对地方志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修志队伍的综合素养。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等联系,通过推荐和合作共建等形式,吸纳本地对地方志有较深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建立人才库,保证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可塑性。

  2.创新用人机制。受人员编制影响,大多数的县级方志部门在目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人才队伍不够精干的状态。要想加快现状的改变,务必利用社会力量,将高校中的专家学者以及退休的老同志吸纳进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老带新的合作团队。要筹办本地的历史研究会,建立高素养的方志人才库,吸收更多的专家学者及方志人才对地方志开展学术研究。还可以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地方志资源传承志愿者,以此提升地方志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科学化水平。

  目前,全国的县级方志部门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全面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仍然任重道远。县级方志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改进传承方式,拓展服务领域,讲好方志故事,展现文化特色,发挥好资政育人作用,使地方志资源逐步转化成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

  作 者:张亚魁(主 任,13598313697) 段创新(副主任,15037029596)
  单 位: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通讯地址:河南省永城市东城区东方大道永城市委院内五楼
  电子邮箱:ycswdsb@126.com
  邮政编码:476600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