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重新发现民族文化根脉回归与交融对商丘文旅的价值

发布日期: 2024-05-10 来源: 本站

  历史鉴世,文化润心。民族文化根脉回归、溯源与交融,能让我们更好“知来处,明去处,承炎黄,载华夏。”老家河南,根在商丘。一部商丘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更替史。

商丘自古是枢纽

  《诗经·商颂·玄鸟》有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印证着商部族与玄鸟图腾崇拜有重要联系,也说明商丘是商族的发源地。玄鸟生商的传说被认为商丘是商族东来的重要佐证,历史学家认为,商族部落从古东夷部落中分离,自山东西迁,至商丘一带定居下来,在首领契的带领下进行文化、经济融合。所以,商丘处于东夷与华夏文化的交汇地带,或者本身也是东夷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丘是探讨先商文化的重要研究地区。商丘地区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既有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也有可溯源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岳石文化类型,其中以永城王油坊遗址和柘城李庄遗址最为重要,此为探索商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无独有偶,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材质、形制完全相同,还有部分玉器具有浓郁的良渚文化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庄遗址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见证了史前时代中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与南北文化的交流。王庄遗址在豫东地区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是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和海岱文化源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融合交汇的重要标本。

  很显然,器物背后反映的是地区间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等跨域活动,同时包括了思想上的碰撞。其实,殷商文化不单是以青铜器、甲骨文、骨笄等为代表的器物文化,还包括了对两周、春秋战国各种思潮的影响,微子、宋襄公、孔子等诸子先贤及众多仁德之士也是殷商文化的受益者,他们在继承殷商文化基础上孕育出圣人文化思想,所以,殷商文化是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等思想的源头,于是形成了以商丘为中心的圣人文化圈。因此,从古至今商丘都很重要,5000年文脉绵延,东西文化在商丘交织碰撞,它的枢纽地位,成就了商丘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书写着灿若繁星的辉煌华章。

文化流变、根脉回归与交融

  商丘曾是宋王朝龙兴之地,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商丘)正式登基,国号仍是“宋”,史称“南宋”,宋高宗南下注定要在商丘留下一段悲悯而又壮观的历史,南下促使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发生历史转移,南北差异肇始于此。民间信仰文化、民俗文化、舞蹈、戏曲、武术等随之发生地域流变。时下火热的英歌舞、一贯在南方受到尊崇的双忠文化皆根源于此。

  相传,“英歌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融舞蹈、戏曲、武术搏击素材于一体的大型集体舞,发端于中原,流行于潮汕地区。潮州人于新岁之中,富裕之乡,多选男女若干,各衣绮罗艳服,弹唱五音,鱼贯出行,名曰大锣鼓。所谓“唱莺歌”。

  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从面貌上与山东的“鼓子秧歌”和辽阳的“高跷秧歌”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搬演《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故事,说明中原文化对东南沿海文化的影响,也是“英歌舞”独特的刚健之风区别于南方歌舞柔美之色的重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产生与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春季驱傩仪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驱傩又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寄托于图腾崇拜祈福相关。《周礼》等古代文献对其有详细注解。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历朝都有不同规制的礼仪流程,这种融祭祀、祈祷、娱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成为国家一项常规性祈求社会平安的活动,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年年都会进行。

  由此可见,英歌是文化流而不是源,其源头,一说来自山东鲁北“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向来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一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

  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阳具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与祭祀驱邪相关。从出土的新石器、铜盂孤山晋墓文物看,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渊源的重要部分。至今,英歌仍与祭祀驱邪有关,且潮阳也祭祀双忠烈,“邑城每年二会双忠会有锦衣舞马之欢”,可见,英歌游行、英雄气质与兹可算一脉相承。

  双忠或者说六忠文化作为一种历朝官方认可的民间信仰,经过近千年传承,目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中国北方、南方对于双忠文化的追崇方式略有差异,一般而言,商丘张巡祠为双忠文化公认的祖庭,也是双忠文化的诞生地和根源。双忠文化在南方尤其在江浙、广东、福建、港澳台等地比较风靡,仅在台湾就有张巡的崇拜者700多万人,张巡庙1000多座。

北方的忠烈文化为何在南方大放异彩?

  张巡、许远爱国为民、誓死守卫睢阳的气概,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加之睢阳之战的历史影响力,以及战争如此残酷下,以张、许为首的将领视死如归、勇谋兼具的坚守充满正能量,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认为双忠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它随地域不同发生流变是历史必然。

  潮州人在韩愈为张、许写过祭文之后,为感念韩愈,建立双忠庙;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阳军校钟英,奉命送贡品赴京,归途经河南睢阳,谒双忠庙,遂请来双忠香火神像和铜辊至潮阳,于东山创建灵威庙(双忠祠)奉祀。时民间有双忠“生保睢阳,死保潮阳”之传说。因此,潮阳境内许多地方都先后兴建双忠庙、祠,香火十分旺盛,潮阳纪念双忠公的传统有900多年,每年春节后有双忠文化节,大型巡城活动,游行队伍中,有执事队、英歌队、标旗队、大锣鼓队、笛套音乐队、武术队等,已经形成大型的节庆活动。

  《唐书》《全唐传》有记载,皇帝为了彰表英雄功绩,建立张巡祠,几经战乱破坏目前呈现的是后来修缮面貌。商丘张巡祠是双忠文化可视化、场景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双忠文化公认的最源本宗,张、许后人多南迁福建广东一带,至明清对台湾的开发,不少福建、广东人“偷渡”台湾,生存淘金,沿海生存,对于文化信仰图腾非常重视,生活顺遂平安无事他们会以为是神的庇佑,台湾宗庙文化特别流行,在多元文化交融之下,道儒释家甚至合体共建宫、庙宇等。庙会活动也非常多,张巡祠在台湾大大小小有一千多处,足以说明台湾对大陆文化追祖认宗,溯本归元的大一统中华传统文化信仰一直都有。

  由此,我们看得出,各地双忠文化核心与精髓是不变的,祭奠形式会有地域性差异,普适地域的双忠文化衍生出它们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比如,南方沿海一带,为驱逐倭寇、日寇侵扰,需要一种精神激励和支撑,双忠文化的爱国忠烈思想契合他们需求,对于民众而言就是一种信仰,对于当政者,利于统治阶层正能量的传播。以至于现在,潮阳双忠文化节已经具有强烈的双忠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是双忠文化随着时间发生的传承流变。

  文化的交流不分地域,跨越时空。它的传承一方面要看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是否具备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看文化传承者赋予它什么样的新的时代内涵。毫无疑问,双忠文化在流变过程中具备鲜明的持续生命力,与不同地域结合后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除了双忠文化传承地举办相关节庆活动比较频繁外,近年来,双忠文化交流团远赴商丘双忠祠祭拜张巡、许远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这是因为双忠文化具有同根、同祖、同文化性,而商丘张巡祠的地位一直是祖庭、发源地,通过举办祭拜交流研讨活动,双忠文化得到再次弘扬,互相促进双忠文化的根脉回归,增强不同地域的文化认知。

  英歌舞走进商丘,这是文化认同回归、溯源与交融,更是文化自信的客观表达,从近几日的火爆传播来看,商丘古城因民族传统文化回归而备受瞩目,英歌舞、双忠文化交流唤醒了商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走出商丘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活动、非遗文化等通过寻根问祖、寻根溯源的方式打开了商丘文旅发展的另一扇窗。无交流,不文化,不来往,无亲情。走进东南沿海,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源于商丘的双忠文化的高度价值认同以及他们对千秋忠烈的民间信仰,是感天动地般的存在。文化交流重在你来我往,在相互走访中缔结友谊,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之间把商丘双忠文化传播好、弘扬好、利用好,抓住更多文化交流展示展演展览展会机遇,将商丘推介出去,把“流量和留量”引进商丘,助力商丘文旅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系网商社科主编)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