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商丘市脱贫攻坚实践与启示

发布日期: 2024-02-01 来源: 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豆培海

  商丘市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所辖县全部为贫困县,分别是虞城县、睢县(国家重点县)、民权县、宁陵县(既是国家重点县又是连片地区特困县)、柘城县(连片地区特困县);夏邑县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920个贫困村,25.22万户、66.27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照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和要求,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不惧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思路,在豫东大地上谱写了一首首勤劳劈开致富路、奋勇争先敢脱贫的壮丽诗篇,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近1000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得到总体解决,基层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商丘市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成效考核“好”的等次;自2016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扶贫资金绩效考核“A”等次。几年来,多个国家级、省级现场会先后在商丘市召开,多次在全省各类会议上进行了典型发言;各县(市、区)多次代表河南省迎接国家考核、督查、验收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省争得了荣誉。辉煌的脱贫成绩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历程与回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商丘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推进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商丘农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整体上处于贫困状态。为了改变当时的贫困现状,商丘实施了土地改革和“一化三改造”等制度性变革,对广大农村贫困群体和因灾致贫群体实施了救济式扶贫,特别是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商丘市依靠中共中央和省委的支持,对商丘全境因灾致贫的群众进行了大规模救济式的扶贫,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反贫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虽未设立专门的机构、未制定和出台专门的政策,但经济上,农田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市场的改善为反贫困工作做到了强基助力。政治上,确立了农村公有制,它取代了旧有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异,实现了人人平等和生产资料的再分配。社会上,在农村初步建立了关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一套全面的国家保障体系。其涵盖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特困户救济救灾制度及农村基层合作医疗体系等。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市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积极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体制的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村发展水平,出现了一大批致富能力和致富带头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政策,大规模认定国家级贫困县,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河南省也大规模认定省级贫困县,进行开发式扶贫。商丘根据国家和省的认定标准,实事求是向国家和省委申请贫困县,虞城县、睢县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民权县、宁陵县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地区特困县,柘城县被认定为连片地区特困县,夏邑县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商丘各级党委按照国家优惠政策积极申请资金和项目大规模开发贫困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进入新世纪,经过多年的扶贫,大规模的、成片分布的贫困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商丘市贫根据实际,调整扶贫的范围和策略,以贫困村为重点扶贫对象,开展了整村扶贫工作,扶贫资金、扶贫政策以及扶贫项目直接向贫困村倾斜,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村的收入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丘市在总结以往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进入精准式扶贫阶段,扶贫范围进一步精简,由开展整村扶贫向开展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户扶贫,把每个村真正符合标准的贫困户建档立案,出台具体的扶贫政策,筹集扶贫资金,按需帮扶,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富裕,实现真正的脱贫。“精准扶贫”的全面推进,使得广大农村的贫困人员逐年减少,为全市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8年,商丘全区脱贫人口的数量快速增加,脱贫地区的农民致富能力快速提高,致富途径得到了很大的拓宽,从整体上看,商丘已经实现了基本脱贫。

  2018年,商丘市印发《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2018—202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在以前扶贫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难点,包括加大对贫困村较多的乡镇(有9个贫困村以上的25个乡镇)支持力度,整合创新扶持政策,引导资金要素倾斜。加大对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的脱贫扶助,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意见》制定了具体的脱贫目标:一是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100%,所有贫困村的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至少有一名合格乡村医生,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4.05%,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92.42%。贫困人口30种大病患者1935人全部得到救治,救治率达100%;慢病患者3561人全部签约并开展服务。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结算工作,累计结算17.3万人次。二是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实现“三个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620元,确保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将未脱贫的2.96万名对象全部入户排查,共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范围的贫困人员2.58万人,占比87%;对3.58万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进行排查,纳入救助范围5840人,占比16%,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三是夯实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基础。在全省率先实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日报告制、产业项目复工复产周通报制,及时出台促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20条措施。坚持产业投入“两个不低于”,即:产业扶贫项目投入资金占扶贫资金的比率不低于50%,种养加产业项目投入资金占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比率不低于80%。326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980家扶贫合作社要全部开工,至少带动9.2万人就业。严格落实贫困劳动力“七个优先”、稳定和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条措施,出台稳岗就业政策近20项,并通过干部包户安置、劳务输出“点对点”输送等方式,使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四是打好消费扶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商丘迎难而上,“战”位前移,通过制定帮扶政策、搭建对接平台等多项有力措施,把滞销农产品变成贫困群众的“钱袋子”。五是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商丘市防返贫动态大监测专项行动方案》,每月5日、15日、25日,通过大数据比对,综合研判是否存在返贫风险。

  到2020年,圆满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市92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4.83万户、64.94万贫困人口脱贫,6个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在全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中,5个国定贫困县漏评率、错退率均为0,满意度达99%以上,目前剩余的2.96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起,商丘市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先进位次,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位,贫困群众的收入年平均增速达到27%,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市所有贫困村建设了村室、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党的阵地建设得到充分保障,所有贫困村通村道路实现硬化、建立了标准化村卫生室、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已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4G和贫困自然村通光纤,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基层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干部认真落实“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定期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贫困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密切了党员干部同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五是脱贫工作成绩斐然

  在此基础上,商丘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脱贫成果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主要的目标任务是:一是实现脱贫人口收入长期稳定增长。对已脱贫县、村、户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到投入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帮扶不撤。建立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的监测和帮扶,确保已脱贪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继续坚持“5个2”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不变,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继续巩固劳务对接平台,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健全完善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通过劳务对接实现转移就业。规范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确保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继续建立稳定的消费扶贫渠道,完善消费扶贫线下和线上平台,拓展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二是持续落实“三保障”政策。继续落实好“3+3+N”健康扶贫医保救助政策,持续施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结算政策。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问题整改,不断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继续抓好资助政策落实,认真落实控辍保学四项制度,实现“三个全覆盖”,确保应助尽助,应帮尽帮。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夯实兜底保障长效机制,精准实施低保、特困、事实无人抚养、临时救助等四项救助政策,统筹做好“一老”、“一小”、一残、一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四是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根据巩固脱贫成果需求,“十四五”规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144.66亿元,共需实施项目 9123个。在过渡期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力度不减少。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和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非贫困村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等“补短板”项目。五是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继续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探索推广孝善基金和可持续孝善敬老模式。借鉴“扶贫超市”“爱心超市”的成功经验,对行政村内信誉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超市,按照标准进行规范、改造、提升。六是继续深化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加大医疗、教育等资源投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发挥部门协同的最大力度。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切实落实各类企业参与扶贫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扶贫宣传力度,积极撬动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扶贫工作。

  二、实践与成效

  在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商丘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作风的主战场,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和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商丘篇章”。

  (一)抓牢夯实五大责任,统领脱贫攻坚全局。商丘市整体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定不移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扛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多年来,先后召开市委全会、市委常委会、书记专题会、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推进会等各类会议200余次。市委书记王战营、市长张建慧等市厅级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各县(市、区)暗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就暗访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现场解决。二是压实各级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好市厅级领导责任、县级主体责任、乡村具体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各行业部门政策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每年同各县(市、区)、各行业部门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多次开展脱贫攻坚责任述职评议工作,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网格化”责任体系。三是夯实行业部门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定期听取各行业部门工作落实情况,成立了14个重大专项指挥部,全部由市级领导干部担任指挥长,充分发挥重大专项指挥部的牵头抓总和组织推动作用,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四是发挥驻村帮扶责任。全市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882名,驻村工作队3132个,各级选派帮扶责任人6万余人,实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五是持续强化监督责任。5年来,市人大、市政协不定期到各县(市、区)监督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召开脱贫攻坚人大质询会、政协双月座谈会、脱贫攻坚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等,发挥对脱贫攻坚的监督促进作用。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扶贫领域专项巡察、机动巡察,并对6个贫困县实现专项审计全覆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商丘市结合工作实际,注重完善建立脱贫攻坚体系,以体系建设推进脱贫攻坚高质量。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分别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和专项工作组,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党委副书记任指挥部政委,政府主抓副职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多年来,商丘市先后出台了《商丘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商丘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专案》《商丘市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2018-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100余件,并确保把文件精神宣传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从而建立了完善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三是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商丘市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统领,并将脱贫攻坚任务明确分解到各行业部门,各行业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落实政策,制定了《商丘市产业扶持脱贫工作三年推进计划》等10余个专项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各县(市、区)、各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为实施扶贫措施提供了遵循。四是建立健全精准识别体系。商丘市把精准识别为筑牢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创新实施了“652”精准识别工作法,做到贫困人口“六个清”、村挂“五张图”、户建“两本账”,全市范围开展“五个一”精准识别行动;创立了贫困村“9+1”档案盒,极大提高了精准识别准确率。五是建立健全督导奖惩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商丘市坚持“四不两直”工作法,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常态化督导暗访,发现问题及时下发督办函,开展即时提醒谈话和约谈,督促整改取得实效。同时,树立了“凡提必扶”的用人导向,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市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干部800余名,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的积极性。

  (三)建立拓宽四大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商丘市始终把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一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5年来,我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研究确定了“5个2”产业扶贫总体发展规划,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扶贫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金融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产业扶贫格局。同时,通过推进产业扶贫“十大行动”,强化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至少有2项产业扶贫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已形成160万亩花生、140万亩辣椒2个支柱扶贫产业;各县(市、区)发展2个以上主导扶贫产业,分别形成了西瓜、酥梨、桂柳蛋鸭、牧原生猪等12个年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优势扶贫产业。2020年,商丘市产业项目投资14.57亿元,居全省第1位,贫困户年人均产业收入在2500元以上。二是打好就业扶贫硬仗。5年以来,商丘市先后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百日攻坚行动”等帮扶活动,举办招聘专场38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帮扶贫困劳动力10.2万人实现就业。围绕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留得下,实现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19.8万人“应就业尽就业”“应培训尽培训”目标。三是打好金融扶贫硬仗。5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在三级金融服务体系上,成立10个县级金融服务中心、177个乡级金融服务站、3488个村级金融服务部,实现贫困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上,实行整村推进和入户采集的方式,完成了所有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域对非贫困户同步授信,目前已普惠授信41万户;在风险防控体系上,设立3.45亿元风险补偿金;在产业支撑体系上,利用“扶贫贷款+自主创业”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增值链条。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79.13亿元,居全省第1位,历年累计户贷率31.29%;历年累计贷款金额18.8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位;精准扶贫企业153个,带贫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四是打好消费扶贫硬仗。商丘市把消费扶贫工作作为应对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举措,出台10项政策,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全市共有1023家企业、2360个扶贫产品经过消费扶贫系统认定,销售扶贫产品金额27.65亿元,已建成专馆10个、专区97个、专柜300台。

  (四)扎实做好六大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商丘市注重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保障脱贫效果的稳定性、持续性。一是扎实做好健康扶贫工作。以“预防、服务、减支、保障”四位一体工作模式为总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人口的普惠特惠保障救助政策,形成了“3+3+N”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了县域内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全市贫困人口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2016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94%左右,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2%以上,贫困人口30种大病救治率、家庭医生签约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每年1次以上健康体检率、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乡村医生覆盖率、慢病患者治疗率均达100%。二是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5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受助贫困家庭学生108万人次,资助资金7.35亿元,发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4亿元,资助20万人。三是扎实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商丘市农村“四类人员”危房清零工作坚持实现“三个全覆盖”,5年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户数6.4万户;完成农村老旧房屋整治11.3万户;疑似危房评定和鉴定23.2万户,实现了全覆盖。四是扎实做好安全饮水工作。5年来,先后实施了147个贫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6.23亿元,25.76万贫困人口饮水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五是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5年来,充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全面推动一个扩面、一个扣减、两个渐退、三个纳入,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稳底、兜好底。全市累计认定农村低保对象25.9万人,发放资金 3.1亿元,特困人员4万人,发放资金1.16亿元;临时救助困难家庭3.33万人次,发放资金2044万元。累计办理贫困残疾人证6.8万人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1.25亿元、护理补贴2.57亿元。六是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作。全市920个贫困村实施了美丽乡村“九大工程”,92.3% 的贫困户实施了“六改工程”,极大改善了贫困村村容村貌和农户生活条件。5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3120公里,完成投资24.4亿元,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路、通车、通邮。累计实施农村改厕90万户。投入电网脱贫攻坚专项资金44.42亿元,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全覆盖、户户通电全覆盖、农田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了农村4G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等五大工程,实现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贫困村光纤接入全覆盖、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93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五)开展加强五大行动,巩固脱贫成果。商丘市注重建立长效脱贫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有效防止返贫。一是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行动。商丘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帮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实施意见》,建立脱贫户红、黄、绿三色评定标识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支持发展增收产业,深化兜底保障能力,保障监测人员不返贫。二是开展“两类人群”精准识别帮扶行动。商丘市通过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乡村干部走访、农户主动申报等途径,实事求是确定监测对象,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三是开展扶贫项目效益提升行动。商丘市把加强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管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性工程,5年来,先后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27万个。四是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行动。商丘针对5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紧扣“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对所有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资金项目使用效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对发现的短板和问题及时整改,全面提升脱贫质量。五是开展统筹推进问题整改行动。5年来,商丘市领导多次走村入户暗访调研问题整改情况,各级成立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整改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利用“三•五”基层工作日,组织市县乡三级党员干部联动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专项行动,确保共性问题举一反三,个性问题整改到位。

  (六)创造十大崭新措施,提升脱贫质量。商丘市注重因地制宜,用改革思维、创新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开展“五项行动”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个不摘”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干部责任再强化专项行动、对照指标争先创优专项行动、产业扶贫大突破专项行动、防返贫风险数据监测专项行动,通过专项行动全面巩固提升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三•五”基层工作日活动助推脱贫攻坚。每月5日、15日、25日,市县乡三级4899名干部一对一联系4822个行政村(社区),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信访稳定、基层党建三项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商丘市相继创新了“村集体+乡村科技人才+贫困户”三位一体带贫模式、“1333”带贫模式、“四统一”带贫模式、“村集体+扶贫车间+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带贫机制。商丘市2020年产业投入达14.2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四是建立扶贫车间信息化平台。商丘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市、县扶贫车间信息管理中心,实现扶贫车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之间的视频监控互联互通,市、县协同监测,乡、村抓好整改,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扶贫车间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商丘市891个扶贫车间,817座扶贫车间已纳入信息化实时监测管理。五是惠民扶贫“大数据”监察平台保驾护航脱贫攻坚。积极推进惠民扶贫资金(项目)大数据监察平台建设,发挥精准监督作用,规范基层权力公开运行。全市已安装终端查询机2922台,覆盖所有贫困村。六是利用金融信贷,撬动产业发展大提升。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紧紧围绕抓新增小额扶贫贷款和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探索发展“辣椒贷”和“振兴贷”,以金融信贷支持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以户贷户用为基础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帮助带贫企业(合作社)解决资金难题,引导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七是通过“五抓五促”强力推动扶贫领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针对信访专项治理,我市通过抓思想认识,促责任落实;抓标本兼治,促资源整合;抓政策宣传,促渠道畅通;抓源头治理,促息诉罢访;抓业务培训,促能力提升。经过专项治理,商丘市在全省百万人口信访量占比全省最低。八是积极开展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坚持引导与激励相结合,采取以工代赈、孝善基金、爱心超市、星级评定、落实奖补政策、“双培双带”等具体措施,落实除低保金、养老金等发放现金外,其他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直接挂钩,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市已经建设596个扶贫爱心超市。通过深入开展贫困村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培养工程,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脱贫致富工作队。几年来,累计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5万人次,带动贫困群众3.7万人。九是探索孝善养老新模式。按照“子女尽孝、社会善助、政府引导、家庭为主、村民自治”的原则,在全市积极推广“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的孝善敬老模式,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等机制,引导子女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让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全市已有170个乡镇、3835个行政村落实孝善敬老工作,子女累积缴纳孝善基金5.6亿元,政府配套补贴5572万元,收到社会爱心捐助446.6万元,11.9万余名贫困老人受益。十是强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夯实兜底保障。推进一老、一小、一贫、一残、一改、一中心“六个一”工程。“一老”,即全面实施百所敬老院质量提升工程;“一小”,即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贫”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专项救助机制,实行一个扣减,二个渐退,三个纳入;“一残”,强力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一改”,即推动移风易俗,农村婚丧嫁娶费用比以往减少30%以上;“一中心”,即打造了农村困难群众服务中心,志愿服务者做到服务社区全覆盖。

  (七)创立坚持六大保障,凝聚脱贫合力。坚持营造大扶贫格局,构建多点发力、各方出力,为脱贫攻坚汇聚强大合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5年来,全市累计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686个,投入资金3.98亿元,“五统一”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4565个行政村基层党的阵地持续夯实。利用“两委”换届,建立了2万余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平均年龄34.4岁,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提升。二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5年来,我市积极落实统筹整合政策,共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37.9亿元。同时,有序实施贫困县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工作,共交易增减挂钩结余指标39批次,面积1.7万亩,交易金额33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强化人才支持。5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扶贫干部培训班245期,参训人员达9万余人次,实现了扶贫干部分级培训全覆盖。通过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程,3.15万名乡土人才返回家乡;累计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500名,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通过巾帼脱贫行动,培训妇女近10万人,助推了贫困家庭增收致富;通过“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贫困农民44.9万余人次。四是强化社会力量帮扶。5年来,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共有63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2个村,实施项目1440个,累计投资7.24亿元,帮扶贫困人数5.5万人。五是加强作风建设。5年来,商丘市相继开展了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和集中督查、决胜年行动等专项治理活动,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2019年12月,省纪委监委对全省18个地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战年行动开展“回头看”,商丘市量化得分位居全省第三名,受到省纪委监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六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5年来,商丘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宣传标语等媒介,积极营造打好攻坚战的浓厚氛围。《扶的是产业聚的是人心》《闪闪红星励脱贫》等稿件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刊发;《惠河湾》《石榴花儿红》等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戏曲作品,通过送戏下乡活动,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

  三、经验与启示

  回顾商丘市扶贫开发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全面精准新部署,吹响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各族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参与,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障和根本保障。商丘市扶贫开发的根本经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集中力量办好扶贫攻坚的大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商丘各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二是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同责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帮”,实现到乡到村责任落实全覆盖。三是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采取市级挂钩调研、派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措施,开展驻村帮扶。多年以来,重点选配了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现领导班子累计有多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不少于四分之三。选优配强50余个辖有贫困村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选拔了100余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三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拔了近700名优秀人才进入贫困村“两委”班子。从市、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600多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200多名第一书记,组建200多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贫困村“挂包帮”全覆盖。

  (二)制度建设是关键。完善制度,建立“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配套制定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市直及中央和省驻商丘单位挂包定点帮扶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设立“市委领导挂县、县领导挂乡、乡领导挂村、村干部挂组、组干部包片”的五级责任区,推行“扶贫项目党支部”负责制,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推进中的项目逐个分解到领导、单位和个人。2015年以来,市级40多位厅级领导直接联系45个贫困村,其中每位市委常委分别联系一个贫困乡镇,挂包一个贫困行政村,至少帮扶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坚持以责任落实促进工作落实,商丘市所有单位约2.5万名领导干部职工联系挂包3.5万户贫困户12万余名贫困人口。同时,强化保障,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健全经费保障制度,保证每支扶贫工作队充足的工作经费,每年乡镇、社区、行政村都有相应的党建工作经费,落实好社区每年10万余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证农村党员年人均100元教育培训经费,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干部交流轮岗机制,保障在编在岗乡镇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足额的岗位补贴,保证乡镇干部每年1次健康体检。同时,组织实施“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发放近10亿元,市、县财政累计贴息2500余万元,扶持近7万多名党员群众创业致富,辐射带动1万余户以上贫困户脱贫。

  (三)精准识别是基础。只有精准识别,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始终按照“六个精准”的原则,严格遵循精准识别的各项标准和要求,统一印制了“明白卡”,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单位、脱贫时限和责任人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料,并多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工作,对档卡资料及时进行规范整改和动态调整。此外,还建立了贫困人口随时发现随时纳入制度,全市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不断提高,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四)资金投入是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商丘先后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多亿元,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近30亿元。2015年至2019年7月,商丘市脱贫攻坚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5多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占12.4%;市级专项扶贫资金占70.3%;县(区)专项扶贫资金占17.3%。在市、县(区)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中,扶贫贷款占81.6%。2015年至2019年,累计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10万元,年均增长2.61%,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对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扶志扶智是动力。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们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脱贫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全市印发实施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双富”工程意见,大力开展了脱贫星级评定、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商品、脱贫励志奖评选、弘扬孝善文化、培育自我脱贫典型等系列活动,着力克服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懒惰思想和依赖意识,彻底消除“靠着墙根嗮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奇葩现象,激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六)社会扶贫是合力。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涉及党组织、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个行为主体。70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扶贫事业发展。2016年以来,商丘各级社会组织协调或直接投入(物资折算)10多亿元,引进项目近1500个,以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精准结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近10万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资金、人才、项目等优势,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贫、公益捐赠帮扶等途经,精准结对,聚力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社会力量。商丘市自2016年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参与帮扶企业200多个,实施项目400多个,投入产业帮扶金额近5000万元,产业帮扶达到10000人;投入就业帮扶金额2000余万元,就业帮扶1000多人;公益帮扶金额2000多万元,公益帮扶10000多人;技能帮扶金额200多万元,技能帮扶近4000人。企业投入总金额近1亿元,帮扶贫困村200多个、贫困人数2.5万人。

  (七)贫困群众是主体。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人类发展的事业,也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外部力量的扶持,更离不开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丘市广大贫困群众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谋发展、思发展,树立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017年以来,商丘市近10名光荣脱贫户受到了省级表彰,他们一致认为“幸福是勤奋的结果,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截至2018年底,商丘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2个贫困乡镇稳定摘帽退出,200多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八)产业扶贫是主要途径。产业扶贫包括种植业带贫模式,畜牧业带贫模式,农村电商带贫模式,金融扶贫带贫模式和资产收益带贫模式等。商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突出产业精准施策,探索出了以种养业扶贫模式开源,以金融助贫保障,以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兜底,以合作社帮扶模式增收,以保险扶贫模式保护等用足用活政策,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能人+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能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贫困户+金融(保险)等多种形式产业化扶贫经营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金融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产业开发扶贫格局,让更多农民成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人,稳定地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红利”。目前,全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95万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24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累计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25万家,(国家级示范社17家、省级41家),家庭农场689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全市有135家重点龙头企业,706家农民合作社、786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60多家畜牧企业参与扶贫,累计帮扶贫困户4.53万户10.9万人,90%以上的贫困户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2019年底,全市共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8.9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7个,全市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数23.3万户,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2.2万人,年户均增收在2600元左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商丘市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同时,立足当前补短板,着眼长远打基础,深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在全省前列,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返乡创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特色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确保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把豫东乡村大地打造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勃勃生机的美丽家园。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