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建立前,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那段戎马倥偬的岁月里,邓小平同志曾经5次来到商丘。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邓小平在商丘的主要居住地———商丘市睢阳区和柘城县的部分地区。在50多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为了“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在商丘大地上,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决战胜利,也留下了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邓小平五次来商丘
据史料记载,在基本上贯穿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时间里,从1946年至1949年3年间,邓小平同志曾经5次来到商丘,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6年6月,蒋介石认为内战条件已经成熟,便寻找借口,向共产党提出五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人民解放军撤出陇海铁路以南地区。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从此爆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10日,为策应中原解放军突围,邓小平同志来到商丘,和刘伯承同志奉中共中央指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战役,反击驻在陇海铁路沿线砀山至徐州和开封至民权的国民党部队。8月10日至22日,13天共歼敌1.6万余人,攻克虞城等5座县城和夏邑刘堤圈火车站。迫使追堵中原解放军的3个师回援开封,减轻了中原野战军的压力,调动了进攻中原野战军的敌人。这是历史文献有记载的邓小平第一次来商丘。
1947年1月27日夜,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第七纵队从宁陵县柳河镇,第二次来到商丘。1月28日,在宁柘商支队配合下,野战军拔除了宁陵县张弓镇的敌据点,歼敌300余人。1月29日,邓小平到达柘城张桥一带,指挥第六、第七纵队和豫皖苏军区武装向国民党军队进攻,至2月8日,先后攻克柘城、鹿邑、杞县、亳县、睢县、宁陵6座县城,歼敌98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当时,邓小平的司令部就设在柘城县的王金门花园。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敌强我弱的形势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中央和毛泽东便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命令刘邓大军突破敌人的中原战略防线,转入外线作战。5月,组建了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同志任第一书记。8月11日至13日,刘邓大军从民权至商丘间跨越陇海铁路。刘邓大军跨越陇海线时,在商丘张阁车站附近炸桥梁、炸铁轨,致使蒋介石用于内战的这条大动脉严重瘫痪,重创了敌军的供给线。因为在跨越这道屏障时敌我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面战役,所以一场小战斗,使张阁站这个小车站幸运地成为历史的见证。13日夜,邓小平来到当时商丘县南的十字河村。14日,邓小平接见了豫皖苏三分区商亳鹿柘县县长兼武装大队队长孙清淮。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三次来到商丘。
邓小平第四次来商丘是1948年10月31日。邓小平住在柘城县城西北6公里的岗王乡刘楼村的刘宝善家。其间还在这里指挥了在虞城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6000余人的战斗,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1948年12月31日,邓小平率领淮海战役总前委,从安徽省宿县来到商丘城南的张菜园村,其间并在商丘城内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一直到1949年3月24日总前委迁往安徽省六安县,邓小平在商丘居住前后历时83天。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最后一次来商丘,也是他在商丘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次。
柘城县刘楼村——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指挥部
柘城县城西北6公里的岗王乡刘楼村,本来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庄,可是因为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西枕惠济河,是豫皖苏解放区的北部边缘、淮海战役的西部边缘,又是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的大后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就曾一度设在这里。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邓小平在这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取得济南战役的胜利,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乘胜部署淮海战役。蒋介石也拟定并构建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体系。邓小平按照中央军委的实施淮海战役的部署,在连克郑州、开封等陇海铁路线上的大中城市后,随后准备越过津浦铁路线,来到徐州、蚌埠之间,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10月31日,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的第一、三、四、九纵队又一次来到商丘,进驻柘城县刘楼村,并随后在这里指挥了淮海战役的揭幕战。
部队到达刘楼村的当天夜里,一辆汽车拐弯时不慎轧坏了村民刘思亮家堆在路边的几块红薯,司机马上下车赔礼道歉,并给予如数赔款。
邓小平就住在了刘楼村南的刘宝善家,指挥部也设在这里。刘宝善家是地道的贫农,有坐北朝南的正房四间、东西偏房各二间。大门偏南朝东,院内有枣树、石榴树各一棵。邓小平就住在西偏房的两间,刘宝善看他是位大首长的模样,就请邓小平搬到正房堂屋去住,邓小平婉言谢绝说:“住西屋就给乡亲们添麻烦了,不必再动了。”刘宝善曾经为邓小平烧开水,一起聊过天。
邓小平在柘城县刘楼村刘宝善家住了10天时间。11月10日,邓小平与刘伯承在柘城会师,一同离开商丘,到达安徽省宿县,以便于就近指挥部署淮海战役。如今刘宝善已经作古,但他家的房子、院落还基本保持着原貌,见证着淮海战役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岁月。邓小平曾经使用过的床、桌子、椅子、木箱、香炉、水壶等21件文物,也已捐赠给文物部门妥善保护。从刘楼村临走时,邓小平将他随身使用的瓷茶壶赠送给了刘宝善,刘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保存至今,前几年由刘宝善的儿子无偿捐献给了当地文物部门,已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与部署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
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进行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历时66天。
1948年12月31日,邓小平率领淮海战役总前委,从安徽省宿县来到商丘城南的张菜园村,一直到1949年3月24日总前委迁往安徽省六安县,邓小平在商丘居住前后历时83天。其间在商丘城内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总结了淮海战役和中原解放区党政军各方面工作,并部署渡江作战。
在淮海战役最后决战的时刻,1948年12月31日,邓小平率总前委从宿县经徐州返回商丘,总前委设在当时的商丘县城东南12.5公里的张菜园村,也是刘伯承司令员的住处。邓小平住在周楼村,政治部设在洪庄,陈毅也住在这里。在这里他们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个阶段,取得了歼灭杜聿明集团的胜利。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解放军生擒杜聿明于张老庄,击毙忌讳“商丘(伤邱)”之名的邱清泉于张庙台。至此,南线敌军精锐力量已被消灭,河南大部分地区已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已解放,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已置于我军进攻的前沿。
5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在商丘活动过的地方有些旧址已不存在了,但大部分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和整修。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张菜园附近三个村庄,总前委司令部旧址位于睢阳区阎集乡张菜园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此办公,指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建筑由厅堂、东西厢房和大门组成,砖木结构(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一度是阎集中学的标准化教室,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党史等的记载,确认这里为邓小平等首长曾经办公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司令部,在当时省、地、县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修复了总前委司令部原貌)。总兵
站在商丘道北老火车站,现已不存。后勤部旧址位于睢阳区城北,现为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现存西洋教堂风格的楼房4栋。
睢阳区城内中山街南侧有一座1915年所建的中华圣公会礼拜堂,1949年1月29日至31日,邓小平在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扩大会议,中共中央中原局、淮海战役总前委负责人及各纵队司令、政委,豫皖苏中央分局负责人和中原局所属各区委正副书记共2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秘书长是杜润生,当时商丘市副市长王飞霄任秘书处处长,负责会务安排。会议总结了淮海战役经验、传达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了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并部署渡江作战。 会议期间,除邓小平等住在总前委驻地周围三个庄以外,李先念等其他领导人均住在商丘城内。当时大会秘书处和领导住室设在城内娄隅首西一街今商丘市睢阳区委党校院内,此处原为张岚峰的公馆。正房为一座明七暗九、坐北面南、青砖小瓦、前出后包的高大的硬山式清代建筑,为当时大会秘书处办公地点。此房北面尚存18间古式建筑和一个走马门楼,是李先念等领导人的住室和办公室。当时大会共进行了3天,于1月31日结束。
在张菜园接待我们的是今年63岁的张宜平。他原来曾经做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1986年总前委司令部旧址修复后,他就住在了这里,负责照看这处革命纪念地。现在小院里种满了柿子、石榴等各种花果树木,俨然一个“花果园”。张宜平说,总前委司令部这个小院是当时一个叫张慎诚的地主的住宅,解放军来后,他们家的男人都已经跑城里了,只剩下女人还在村里。除了作过总前委司令部外,解放后这里就被政府使用了,先后做过阎集区的区部、阎集中学等。张宜平还回忆说:“当年邓小平等首长在这里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是共产党、解放军的大首长。傍晚,有时可以见到邓小平等首长散步,张菜园、周楼、洪庄,这几个地方谁也不确切知道邓小平等首长某一天到底住哪里。当时,附近20多个村住的都是解放军,我们家也住有队伍,每天早上我们家的缸里的水都是满满的,是自己的队伍给打的……”
岁月悠悠,古城沧桑。人民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邓小平留在商丘大地上的足迹,已深深印在了商丘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