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红色印记 >> 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 | 唐克威

发布日期: 2025-02-27 来源: 本站

图片1.png

唐克威

  唐克威是睢杞太地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牺牲前任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是水东地区牺牲的四位地委书记之一。1944年8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在民权南杞县北部,建立一个县级政权,以“唐克威”的名字命名为克威县,以示对他的纪念。

  唐克威(1913—1943),原名徐德乾,字建明。1913年6月7日生于湖北省枣阳县(今枣阳市)徐桥村。1927年春,考入枣阳私立“长春堂”高级小学,不久,在学校秘密加入了共青团。1932年春,他由湖北省立第五中学考入襄阳师范学校。1934年夏初,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35年10月,在法商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北平“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唐克威为该会党团三名领导成员之一。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他先后在北平、天津、济南负责流亡学生的接待转运工作。1937年冬,转运工作基本结束时,徐德乾经山西临汾到达延安,在中央党校经过短期训练之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38年6月,中央组织部派他到华北敌后抗日前线,这时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改名为唐克威。1939年2月,唐克威调任豫北地委宣传部部长。根据党中央决定,于1940年3月18日在清丰县成立了冀鲁豫区党委,区党委下辖4个地委,唐克威任第二地委书记,主要活动在濮阳、东明一带。1941年7月,鲁西区和冀鲁豫区合并,仍称冀鲁豫区,下辖7个地委。唐克威任五地委副书记。1942年5月,唐克威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同年12月,水东(睢杞太)地区划归冀鲁豫区代管,正式划归冀鲁豫边区建制。区党委鉴于水东地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的枢纽,是以后反攻的战略基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专门开会对坚持水东斗争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特派唐克威任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12月底,唐克威率领几十名党政军干部和警卫人员出发和参谋长率领南下水东地区的队伍会合,1943年1月7日拂晓到达了水东根据地的黄土岗村。黄昏时,队伍向程寨转移。部队到程寨后,立即采取了保密措施,封锁了消息,计划在这里休整一天,但他们的行动还是被敌人发现了。第二天上午10时许,日伪军数百人,从杞县城、阳堌南北两路向程寨进犯。敌人开始向村内打炮,接着是蜂拥而上,向村子冲来。唐克威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敌攻我守,伺机反击,多次打退敌人冲锋。敌人久攻不克,伤亡惨重,锐气大减,又无援兵可增,又怕我增援部队赶到被歼,只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退回县城。入夜,唐克威率领部队向杞县南部中心区转移。9日,抵杞南谷熟岗与地委、团部、联办机关会合,同党政军民领导人见了面。在谷熟岗,唐克威经和其他领导人协商,稍加准备就召开了由各县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水东地委扩大会议。会上,他认真听取了各县领导人的汇报,传达了刘少奇和冀鲁豫区党委的指示,贯彻了加强党的领导的精神,讲明了当前的有关政策。

  谷熟岗会议即将结束时,得到了日伪重兵“扫荡”水东根据地中心区的消息。为全面开展工作,避开敌人主力之“扫荡”,加之春节将近,为便于分散征粮,会议决定地委、独立团领导各率一部,分别到杞南、杞北、杞通边活动。唐克威和水东独立团团长林耀斌、地委组织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张剑石率领地、团机关和四连留杞县东南部。

  由于地、团机关人员较多,怕暴露目标,出发较晚,于1943年2月1日凌晨到达杞县南边沿之常营村。8时许接到侦察员报告,在板木一带有日军汽车队向常营方向行动,到处抢掠,搜寻我军。唐克威和林耀斌当即商定,先让张剑石等化装出村,部队视情况准备转移。10时许,敌一辆武装侦察汽车抵常营西门。四连守卫部队待敌靠近时突然开火,战斗打响了。唐、林当时在西北角寨墙上瞭望,听到枪声,即看到敌人后续汽车队从西北方向分两路向常营包抄而来。敌伪数百人乘20多辆汽车,独立团只百余人,敌众我寡,如若坚持固守,可能遭全军覆没,唐便立即下令突围。旋即唐、林率部从寨南门撤出。敌立即尾追、侧击。当时唐克威脚部旧伤未愈,只得骑马指挥。他率部分人员阻敌人于秦椒坟、小温河,掩护大部人员撤退。此时林耀斌和部分人员被敌冲散,难以组织抗击。唐克威便催马南撤,敌尾追不舍。中午12时许,唐至铁底河畔,当跃马过河时,不幸坠马掉入河中。他在敌人“捉活的!捉活的!”一片喊叫声中,一边撕毁文件投入河中,一边还击敌人,掩护战友,到只剩最后一粒子弹时,饮弹自尽,为国捐躯,时年仅30岁。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