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2002年至2012年商丘水利建设的发展

发布日期: 2024-02-01 来源: 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任德龙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水利系统按照中央治水方略和省委、省政府治水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民生水利新理念,以国家加大水利投入为契机,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坚持不懈,持续推进。是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最快、抗灾减灾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10年,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谱写了水利科学发展的新章篇。10年间,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0.48亿元,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8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73.8万亩,解决237.1 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9次荣获全省农业战线最高荣誉奖——“红旗渠精神杯”。

  一、引黄济商力度不断加大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1958年商丘专区开始兴建引黄灌区,截至2012年,黄河水是全市唯一有效的客水水源。2002至2012年,商丘市累计引入黄河水17.2亿立方米,通过灌溉、补源,工业、城市生活及环境供水,增收、节支、减灾综合效益约15亿元,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引黄已成为商丘经济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灌溉农业——保障粮食生产连续增长。自2003年以来,全市通过逐年加大引黄力度,及时将黄河水输送到各县(区),已累计灌溉农田1093万亩次,补源1991万亩次。

  引黄补源——维系地下水位动态平衡。引黄对全市地下水位变化影响明显。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基本维持了动态平衡。通过加大引黄补源力度,商丘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已由2002年的727.0平方公里,缩小为2010年的96.3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最大埋深已从2002年的20.0米,提高到2010年的10.34米,灌区内地下水位普遍比灌区外高出2—4米。通过引黄灌溉和补源,改善了灌溉水温和水质,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了灌区内机井报废率和水泵抽水扬程,节约了机井重建和水泵更新费用。

  供水服务——从纯农业到农、工、城市生活和环境多目标综合供水。由于地下水开采承载力极为有限,国家政策加大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力度,要求优先选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因此,商丘市以引黄水为水源的用水项目逐步增加,待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也以使用引黄水为主。2005年,商丘市第四水厂正式运营,从郑阁水库引水;2008年,国电民权电厂投产,从吴屯水库取水作为补充水源;通过合理调度,部分市区、城区河道成为活水,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改善环境——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引入黄河水,冲刷河道、更新水体、绿化两岸,商丘市区内的河道不再是死水一潭,通过定期引入黄河水更新水质,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以往市区被几条臭水河环绕贯穿的局面,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也为商丘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黄河故道、睢县城湖、睢阳区城湖、梁园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利用引黄有利条件,实施开发河湖旅游带动战略,打造“水文化”品牌,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效益多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借引黄之利,全市扶持了一批水产品基地,其中民权县黄河故道河蟹养殖基地、商丘鱼类良种场、黄河故道水库10万亩水面等被授予省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称号。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2010年引黄灌区内水产精养面积是引黄前1993年的3.07倍,水产品产量是1993年的25倍。同时,有引黄供水水源作为保障,促进了灌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作物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粮经比达到了0.5∶0.5,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

  十六大以来,全市把农村水利建设摆上突出重要地位,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实现了农水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机井建设长足发展。全市机井建设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的机遇,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插空补缺的原则,以新打和更新机井、旧井修复和建护井工程为重点,使全市机井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2012年有机井19.11万眼,配套机井18.89万眼,机井完好率92%。机电井达到“六有”标准,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宁陵、虞城、民权等县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时进行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机井配套水平和灌溉标准,节约了浇地成本,方便了群众,收到良好效果。

  沟渠配套逐步完善。十六大以来,全各级党委、政府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始终把解决大田内涝和水围村庄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力疏挖境内干支斗农沟渠,修建桥、涵、闸等面上除涝配套工程,对治理过的低洼易涝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对未治理农田有抢险排涝预案,尽可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逐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根据不同时期的水利投资重点,对全市河道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治,整修加固行洪河道的堤防,提高防洪能力。到2011年年底,全市河道整治共完成土方15亿立方米,建设大中型水闸49座、涵洞329座,全市堤防总长1785.45公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为全市抗灾兴利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每年都大力开展以“两通一排”为重点的除涝工程建设,疏挖斗农沟渠,修建桥、涵、闸等配套工程,打通阻水路坝,疏通排水体系。通过大规模建设,全市大中型灌区工程状况、灌排能力、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改善,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超过40%。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现全覆盖。自2009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开展以来,国家和省共安排全市两批重点县建设项目,涉及虞城县、睢阳区、宁陵县、梁园区、夏邑县5个县(区),受益人口100多万人。柘城县、睢县、民权县被确定为2012年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至此,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覆盖全市6县2区。共开挖、疏浚沟渠1167.87公里,新建与维修渠系建筑物1285座,新打和维修机井6516眼,铺设管道919.36公里,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2.89万亩,完成投资25474万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彻底改善了项目区的灌排条件。

  节水灌溉成效显著。全市节水灌溉以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为主,喷灌、滴灌为辅。通过水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建设了一批节水灌溉工程,相继建成了柘城县、虞城县、睢县、梁园区、夏邑县、睢阳区等国家级节水增效项目和高效节水示范区,其中水利资金安排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7批,投资2402.7万元,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31批,投资1194.88万元,共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38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0.89万亩。项目区的建成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在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投入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效特别显著。

  三、防洪工程全面加强

  强基础,筑牢防洪屏障。河道是防洪的第一道屏障,是基础。商丘市虽无大江大河,但中小河流和水利工程众多,全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42条,30—100平方公里的河道110条。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河道淤积,防洪标准降低,工程治理刻不容缓。十六大以来,全市水利部门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对全市河道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治,相继实施了虬龙沟、包浍河、大沙河、小白河、涡惠河治理等重点项目,其中涡河治理工程是国家重点治淮建设项目,商丘境内总投资约1.4亿元,河道治理翻开了崭新一页。2010年国家提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水利部门不等不靠,积极谋划,统筹协调,黄河故道、太平沟、杨河、小堤河等11条河流纳入全省中小河流总体治理规划,规划总投资约11.62亿元。2011年年初,洪河(夏邑段)、洛沟(永城段)、东沙河(梁园区段)3个项目相继开工实施,拉开了新时期期中小河治理的序幕,共疏浚治理河道84.19公里,修复堤防38.51公里,修建桥、涵闸28座,完成总投资7291万元。

  固根基,加快工程除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水闸44座,其中大型水闸1座、中型水闸43座;林七、吴屯、郑阁、石庄、王安庄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8座,全市水利工程总蓄水能力达3亿立方米。这些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加上运行50多年,工程老化、病险问题突出,也是水利薄弱环节。

  十六大以后,水利部门瞄准薄弱环节不断加力,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契机,以积极推进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为重点,立足商丘实际争项目。2008年2月,林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主、副坝维修加固,南泄洪闸扩建,北泄洪闸封堵,朱刘沟排涝闸重建,完善了安全监控设施、整修了管理用房、购置了必要的设备等,工程完成投资2360万元,打响了我市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第一战。2009年9月6日吴屯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2009年9月18日石庄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2011年8月16日小(Ⅰ)型洪河头水库开工建设、2012年3月1日小(Ⅰ)型刘口水库开工建设,工程累计总投资6950万元,可增加蓄水2542.14万立方米,年增加减灾效益219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逐渐进入高潮。

  截至2012年10月,全市现有的5座中型水库全部纳入国家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范围,林七、吴屯、石庄水库除险加固已实施,郑阁、王安庄水库除险加固投资计划已批复;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进入国家规划范围,洪河头、刘口两座小(Ⅰ)型水库已得到批复,洪河头水库已完成施工任务,刘口水库除险加固正在实施;44座大中型水闸有31座病险水闸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将逐步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增强水资源调控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2002年至2012年10年间7次大的水旱灾害袭扰商丘。2003年、2004年、2005年、2010年发生严重秋汛;2012年7月遭遇建国以来罕见暴雨,全市不同程度出现汛情;2009年和2011年两次冬春两季百日无雨,全市遭遇特大旱灾,旱涝交织、多灾频发、考验不断。面对严峻的挑战,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显现出了效益。10年间,依靠水利工程,科学防控,全力抗灾,全市河道堤防无一处决口,水利工程无一处出险失事,大旱之年粮田及时得到灌溉,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人文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不断提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利重在建设,限于打井、修桥、沟渠治理等工程方面,治水理念略显淡薄。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中央治水方针的调整,水利被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内涵。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及时转变思路,以重视人文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建设,树立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大水利”理念,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党和国家为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多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自2005年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全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按照“统筹城乡、规模建设,一厂一景、风格迥异,注重质量、提升形象,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严格工程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建管水平。到2012年年底,完成国家和省安排商丘市的18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解决6县2区1市286.64万农村居民和32.1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共新建供水工程245处,其中万人以上规模供水工程100处,5000至1万人以上规模供水工程80处,完成总投资13.64亿元。

  市区内包河、运河等内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商业地产蓬勃发展,城市品位得到提升。柘城容湖、虞城响河、睢县北湖等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现代城市的规划发展相融合,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改善了城市面貌,又优化了人水和谐的环境。

  永城市东西城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治理面积18平方公里,治理后形成水面6平方公里,对改善生态平衡、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产生巨大效益,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柘城县继续加大对容湖(西湖)的治理力度,按照“连河接湖、融会贯通、水清岸绿、天人合一”的布局原则,与县城排水、污水处理规划相结合,使城区水体的水质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实现城区河流相连、西湖与周边河流连通,水源互补,进一步提升了柘城县的城市整体形象,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生活质量。

  全市水利风景区实现零突破。被国家批准的黄河故道天沐湖水利风景区、柘城容湖、商丘古城国家水利风景区,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空白。省级水利风景区有虞城响河水利风景区。全市的水利风景区已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融入到居民的工作生活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的内涵,促进了水利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