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孔子与商丘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25-02-07 来源: 本站

01.jpg

一、孔子的祖先为商丘人

说到孔子,大家一定会想,孔子不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吗?与我们商丘有什么联系呢?

事实上,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也即商朝灭亡后商人建立的宋国人。他是商王的后代,也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祖籍在今商丘夏邑县,而他的妻子也是宋国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的祖先是商丘人,而他本人还是我们商丘的女婿咧!其中故事,听俺慢慢道来。

☆孔子祖先是宋国的国君☆

故事还要从武王伐纣灭商说起。

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后,封商朝的后人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传位给弟弟微仲衍,微仲衍就是孔子的远祖。微仲衍传位给儿子宋公稽,宋公稽传位给儿子宋丁公申,宋丁公传位给儿子宋湣公共,宋湣公传位给弟弟宋炀公熙。

这里需要注意了,宋湣公有两个儿子,弗父何与鲋祀。宋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于弟弟,所以小儿子鲋祀不服气,于是杀叔父宋炀公,推举自己的兄长弗父何即位。弗父何面对这种形势,不接受,把国君位让给弟弟鲋祀,于是鲋祀作了国君,就是宋厉公,弗父何自己为卿。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代祖,他因让国君位而声誉大涨,世为宋大夫,受采邑于栗(今商丘市夏邑县)。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生活中非常谦恭与俭朴,并且以熟悉古文献而著名。

正考父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辅佐了戴公、武公、宣公三代国君,并三次被任命为上卿。尽管他官高位重,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恭敬的态度。他曾在家中铸造了一个鼎,并在鼎上刻下了一段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接受权位的册命,一命时欠身前倾,二命时弯腰鞠躬,三命时俯身如弓;作为有权者,平日走路也不是大模大样,而是顺着墙根小步快走;谦恭而行,也没有人敢对我加以侮辱;用这件大鼎煮米,用这件大鼎熬粥,以此来度日糊口。“饘”是稀粥,“粥”是稠粥。这段铭文表达了正考父在每次被任命时的谦卑心态和谨慎行为。他认为,即使地位再高,也应该保持谦逊,不敢有丝毫的傲慢和怠慢。

☆孔子六世祖被害,五世祖避祸迁鲁☆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正是这个孔父嘉,被宋的太宰华父督杀害后,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往鲁国,孔家从此在鲁国定居。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孔父嘉时为宋国的大司马(掌握军事大权),华父督为太宰(掌管行政大权),二人都是宋国的高级行政长官。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11年,有一天,华父督在路上遇到孔父嘉的妻子,由于孔父嘉的妻子非常漂亮(“美而艳”),引发了华父督的邪念。第二年,华父督攻杀孔父嘉,将孔父嘉的妻子据为已有。宋国国君宋殇公大为震怒,欲治罪于华父督。华父督先是感到非常害怕,继而又杀死宋殇公,最后把居住在郑国的宋穆公的儿子(名字叫冯)迎回到宋国,立为国君,是为宋庄公。

孔父嘉被杀害后,其子木金父避难奔鲁,从此定居在鲁国的邹邑,即今山东曲阜。

02.jpg

☆孔子的祖籍在商丘夏邑县☆

如前所述,微子的弟弟微仲衍是孔子的远祖。十世祖弗父何因让国君位而声名远播,为宋大夫,他的采邑(俸禄所在地)封在了栗,栗就在今天的夏邑县,以后世代相守,孔父嘉以后就以孔为姓了。

木金父迁鲁后,孔氏的部分后代仍然生活在栗。由于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从唐朝开始,在孔氏祖籍地,即今夏邑县王公楼村建“孔子还乡祠”。后历代修葺,岁时致祭,蔚为壮观。

03.jpg

04.jpg

☆孔子的妻子是宋国人☆

孔子十九岁时,即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娶宋国的丌官氏为妻。

丌官,也称亓官、笄官。据《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笄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名称,专门掌管笄礼。笄礼是少年年龄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成为成年人的象征。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复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纪念先人而产生的,称丌官氏。到了明朝,“丌官氏”被简省化,改成了“亓氏”。

孔子十九岁结婚,第二年,亓官氏为他生了个儿子。鲁昭公听说了孔子生儿子的消息后,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非常高兴,为记住这一光荣的时刻,也为了表达对鲁昭公的感恩,他当即决定,给儿子起名鲤,字伯鱼。

二、商丘,是孔子一生都难忘的地方

大家知道,孔子曾周游列国。孔子在鲁国的政治上碰了壁,从55岁开始,为了寻求任用和推行他的“仁政德治”主张,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卫、陈、曹、宋、郑、蔡6个国家,历时14年,直到68岁时才回到鲁国。之后,他一方面继续给学生讲课,一方面埋首致力于整理中国古典文献,直到73岁时死去。

☆孔子在商丘差一点儿被杀害☆

孔子周游列国,先从鲁国到卫国,在卫国约5年时间。之后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他。孔子本想到陈国去,但目的地又不甚明确,于是先来到了宋国,也就是现在的商丘。

孔子在宋国,也是非常难堪,这里有件事情值得一说:宋国非但没有接待他,而且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还想杀害他。当时,孔子正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练习礼仪,司马桓魋命人将大树砍倒,并意欲杀害孔子,孔子险遭不测。

原因竟是这样的:司马桓魋不久前为自己造了一口石头棺材,希望自己死了以后尸体能保存长久一些,花了三年时间还没有完成,浪费了很多人力和钱财。孔子听说后,就批评司马桓魋,说这样的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的好些!(《礼记·檀弓上》)此话传到了司马桓魋的耳朵里,真是冤家路窄,被激怒的司马桓魋正好想趁此机会,要加害于孔子。

关于孔子当时如何应对此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孔子吓得不轻,赶紧化妆过境,离开宋国,叫做“微服过宋”;另一是说孔子非但不害怕,还说他是来宋国祭祀祖先和宣传“仁政德治”的,他的德行是天赋的,司马桓魋是奈何不了他的(“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史记·孔子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在宋国值得说的一件事。

05.jpg

☆孔子在永城芒砀山遇上了大雨☆

孔子在宋国的第二件事,就是孔子在这次来宋国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向东一路走来,到了永城芒砀山。由于天不作美,孔子在芒砀山遇到大雨,衣服和书籍都被淋湿了,他赶忙找一处山崖躲避。孔子避雨的山崖后来就叫做“孔子避雨处”,也叫“夫子崖”。天放晴太阳出来之后,孔子又在石崖前面的石台上晾晒书籍,这块石台也因此得名“晒书台“。孔子在芒砀山遇雨及晒书之事,《归德府志》和明清《永城县志》均有记载。如今的夫子崖和晒书台也是一个较好的旅游去处。

06.jpg

07.jpg

☆孔子在睢县被拘禁五天☆

《论语》中有两处关于“子畏于匡”的记载,“畏”是拘禁之意。一是《先进》篇,二是《子罕》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这个地方。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虎。这样匡人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人的阳虎,出于对阳虎的仇恨,于是将孔子囚禁了起来,并且不是一天,是五天(“拘焉五日”——《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当时的态度,孔子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在这里,孔子以周文王自比,并且表现了相当的勇敢和坚定。“子畏于匡”的“匡”,就是今商丘市睢县的匡城乡,在睢县县城西南17公里。匡城又名承匡古城,秦朝置县,后迁到襄邑,是今天睢县城的前身。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匡”,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15里的匡城。

08.jpg

孔子因长得像阳虎而被拘五天,真是有点冤枉。但有些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我在研究孔子的过程中,还发现,孔子吃阳虎的亏,这还不是第一次。阳虎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常常是“狐假虎威”。孔子大概十六七岁时,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后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宴会。那时孔子丧母不久,身上还穿着孝服,他以为自己是已故叔梁纥武士之子,大概也有资格参加,于是就跟着别人一起走了进去。哪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以傲慢的态度呵斥孔子说:“季家宴请的是士,谁宴请你呢!”于是孔子只好退了出来。这是十七八岁的孔子想进入贵族社会时所遭遇到的当头一棒。这样的侮慢和打击,孔子只好默默地忍受下来。

09.jpg

但30年后,也就是孔子47岁时,他的地位和声望已经很高了。这时候,作为季孙氏家臣的阳虎又反过来巴结拉拢孔子,给孔子送礼(送了一头蒸熟的小猪),多次要求见孔子,想借孔子的声望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都被孔子婉言拒绝了。孔子看不起这样的人,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10.jpg

☆说在最后☆

商丘是孔子的祖先之国,可以简称“祖国”。他曾说“吾殷人也”,他的一生,与商丘有着切不断的关系,亦即千丝万缕的联系,夏邑孔子还乡祠就是最好的纪念。

孔子周游列国,列国都给予他很高的待遇,也认为他的主张很好,但就是没有人采纳,因为他的主张实践起来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他处处碰壁,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危险。应该说,这是历史上多数出世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有情怀,有担当,但又处处碰壁。

主办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370-3288512 电子邮箱:sqswdsbyk@163.com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