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祠,又称木兰庙,位于今河南省虞城县木兰镇周庄村,是为纪念和祭祀“巾帼英雄、孝烈将军”木兰而修建的一座祠堂。
该祠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不断地修葺,得以延续。目前,木兰祠已对外开放,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前往祭拜和游览。
据1991年版《虞城县志》(第474页)记载:木兰祠,位于今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始建于唐代,后金泰和年间( 1201~1208),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
元代元统二年(1334),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侦、田松等,募资修祠、立碑。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余亩,住祠僧10余人。
原祠3节院落,有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共百余间。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槐。
大门过道两侧,各有l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等60余通。
1943年该祠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2通。1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向南。碑为青石,通高3. 60米。碑首高0.80米,宽1米,厚0.31米,碑首正背,皆刻有深浮雕二龙云里戏珠;正面中下方有签字题名。碑身高2. 10米,宽0.91米,厚 0.30米,正面四边图案宽0.08米,碑文正书31行,满行68字。详细记载木兰身世、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碑座为石雕龟形,高0.70米,伸头直尾,四肢半曲。碑文下款:“元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碑阴刻字因年久风化,少数字不清楚,刻有各官府款式。
另1通是清《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向南。碑高2. 14米,宽0.78米,厚0.25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下书篆字“万古题名”。碑文正书13行,满60字,归德府商丘县邑痒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太学生孟毓鹤书丹,石工张握玉刻石,嘉庆十一年(1806)春立石。
198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部门拨款为《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重修碑楼。碑楼高7米,宽2. 14米,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圆门,高3.61米;并在碑楼四周设铁栅栏。该祠为县重点保护文物,并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以上记载比较详细的叙述了木兰祠的历史原貌和兴衰。尽管木兰祠的建筑被战火损毁严重,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木兰祠的建设和木兰精神的研究及传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木兰祠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1992年,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木兰历史文化遗存,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350万元在木兰祠原址重修木兰祠,后又陆续修建了山门、大殿、木兰陵园、木兰文化广场等设施,木兰祠部分原貌得以恢复。
1999年,木兰祠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国家邮政局在木兰祠举办了“木兰从军”纪念邮票首发仪式。《木兰从军》邮票共4枚,分别为“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和“木兰还乡”。
该邮票是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和郭添辉共同设计,采用民间皮影和剪纸的表达形式,将整首《木兰诗》线装书样作为背景,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巾帼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光辉形象。2001年,木兰祠被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5月22日,经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批准,同意命名河南省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授牌仪式,同时批准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河南省虞城县。
自“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研究木兰文化、传承木兰精神为己任,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木兰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创办了《木兰之乡》、《木兰文学》等刊物。
2008年,木兰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在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和木兰祠举办“木兰文化节”,期间,《花木兰》电影剧组主创人员马楚成、赵薇、房祖名、徐娇等著名影视演员专程到虞城县木兰祠祭拜,并代表《花木兰》剧组向木兰祠赠送木兰军牌,以示木兰荣归故里。
在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木兰的饰演者赵薇带领2000余名学生齐声朗诵了诗歌《木兰辞》。
现在,虞城县木兰镇周庄村木兰祠、木兰文化广场、木兰陵园占地160余亩。